兄弟二人一北一南,幾乎在同一時間開啟了達業技術的研討與推介會,無論儲運兼備的冷鏈園區還是主做第三方配送的物流園,都能看到實實在在的裝置需求。
由此而引發的後續聲勢,陡然扭轉了製冷展上的局面。
實際上,對各大企業來說,除了對技術裝置的認可,這裡面也繞不開人情上的事。
無論同興本部還是雲城中轉,在各自的一片地域都有不凡的影響,而二者的統合早已奠定了一套成熟的冷鏈體系,從前多事被同興帶著一起走,今後也有很多令人期待的地方。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一次的事情是有胡殊同本人的情緒在其中,遠不是重推國產技術這麼簡單,領會到這般意圖,添柴助力便顯得更加高漲了。
技術人在撰刊、企業主在觀摩,在青寧、雲城乃至更遠的盤湖、明江的冷鏈圈子,都引發了業內人對國產技術的討論。
技術裝置的成本問題、使用效率是其一,國產技術方與國內冷鏈業是共生共長乃是其二,冷鏈業的蓬勃會助推技術的發展,深入瞭然國情的民族技術企業也是對冷鏈業最契合的助力,建立這種深厚的聯絡至關重要。
製冷展的前半場多以參觀為主,隨著企業的內部商討之後,等到了後半場,就是密集出訂單的時候。
偏偏就在這個時候,春融館淪為陪襯。
竇少傑計劃落空,歐美技術依舊被認可,春融館仍是整個製冷展最靚的仔。
恰恰,這是在他看來最刁毒的地方,因為這讓竇少傑無處發力,沒有人說這些技術哪裡不好,反而各種說辭中都透著我們要迎頭趕上的憧憬。
不得不說,當國內技術界與企業方產生了切實聯絡之後,此時才迎來製冷展最為澎湃的時刻!
也在這個時候,才讓人看到需求的爆發,看到大批次訂單的飛起!
這不可謂不諷刺,竇少傑原本是想搭一個臺子,好好比一比洋貨與國內土貨之間的差距,甚至有一種“帶你們看看世界”的傲然初衷。
可結果呢,洋貨雖好,買不起、用不明白還沒法與冷鏈大圈子互通。
最讓人不堪回首的做嫁衣,也不過如此了。
竇少傑意識到,是時候正視一下胡殊同了,因為這個人是從根兒上撬動了裝置的大局面,讓人氣血翻湧但又無計可施。
從前他觀這觀那,實際上並非對人的睥睨,而是對國內這個行業的踞傲,源自歐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把冷鏈做大做熟的先天優越。
這一次讓他知道,國內冷鏈亦有強人,想再過招,請先“服了水土”再說!
回頭望,這是一個可怕的對手,偃旗息鼓時不著一絲痕跡,待令旗一揮便是排山倒海,這整個過程,沒有伏擊離間、沒有聲東擊西,而是擺起大陣我自橫刀!
大勢之外他更瞭然細緻之處,透過這樣的足足的聲勢,一舉把自己精心搭建的採購平臺拆了個七零八落。
最讓人扼腕的是,同興又一次摘了桃子!
黎舟難以置信最終是這樣的局面,同樣,整個達業集團也對突來的驚喜有些懵然。
這些年,達業一直在推技術,但無論何等規模的推介會,都與這場製冷展的效果無有可比。
實際上,同興一期時候的資訊產品便是來自達業,只是那個時候只有黎舟這個分部負責人看得到同興,對集團總部來說,同興二字從未出現在他們的會議室裡。
這一次同興的手筆與能量,直讓整個達業震動,同興成了一顆不得不楔的釘子,那裡對技術領域的影響,此時才真正讓人看清。
達業如此,國內的很多大集團也如此,事實上,如果沒有突來的融資併購潮、沒有海量資本對冷鏈的注入,穩紮穩打的同興應已走進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