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十二五的新局面下,在已有經驗可溯的背景下,這個全新水產養殖模式,這個“藍色糧倉”越發被人重視起來。
從這個角度來說,海洋大學出身的郭鴻遠是極有眼光的。
“有前景還不夠嗎?對創業來說,這樣的藍海是最重要的,我不看這個看什麼!”
“這世界上每天都會出現很多有前景的東西,但真正做成的有幾人?你的方案通篇描繪耕海牧魚會帶來什麼,保護海洋、增產增效,這些話識字的人都能說得出來。
你根本沒有說清你要怎麼做,因為你自己還是模糊的,你這就是在給盤湖區委畫餅,還妄想得到支援?”
郭鴻遠一刻也不想待在這裡了,“還能怎麼做?建人工礁、撒魚苗、用回溯技術,國外大把大把可借鑑的,做海洋牧場的都是這樣,我能寫出什麼花來!”
可就在這時,嘭的一聲,拳頭落在桌面上,“事情要是像你說的這麼簡單,天底下早已到處都是海洋牧場!技術上你模稜兩可,就只知道國外國外,退一百步說就算你有了技術,沒有系統的冷鏈支援,海洋牧場要怎麼儲、怎麼運!”
“你不把這些講清楚,算什麼詳實方案?我們的技術並不成熟,技術之下匹配的儲運模式也沒有可以照搬的東西,當然你要是願意拿出幾千萬試錯,一切當我沒說.”
這幾千萬一出口,郭鴻遠的神情便沒那麼衝動了,半晌之後輕輕開口道:“可是小叔,我真的不知道還能怎麼寫了.”
“鴻遠,我隨時都能把你的方案交上去,但我知道那得不來哪怕一個水花。
行業日日向好、預測滿目春風,不代表什麼都召之即來。
真正落實而有效的方案,該是我給你看過的,當年的漁港三區規劃案。
那是一種從紙上就能看到立體的東西,沒有一句話一個圖表在灌輸什麼未來有多好,而是讓人意識到,只要沿著這條路往下走,高樓林立自在心間.”
“小叔,那不一樣呀!那是你們一大批專家學者做出來的東西,我的這份怎麼能相提並論呢?”
“不,那就是一個人的成果,如果沒記錯的話,那時的他,正也是你這樣的年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