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研發中心的這個提議,胡殊同越想越覺得可行,且有行動的必要。
如今,裝置商材料商角逐競品,諮詢機構魚龍混雜,園區庫、車、揀、包的一套流程尚有大量的企業並未走出成熟體系,此外智慧系統的介入也並未真正普及開來。
同興走這一步,更多的投入在技術和人才層面,並不需要太多的資金投入。
難怪欒平欣從前一字不提就突然說出此事,在她看來同興操辦起這項業務,根本沒有可猶疑之處。
胡殊同交代下去,報備和組建工作立時提上日程,這項同興自身的業務延伸,由最早來到同興的一位明大學弟坐鎮,核心陣容由青大、青理工十一人的組成,很快開闢出模組式的研究方向。
這般急促的推進,很大程度上也是為接下來的“隆山行”提供一份資質。
八月初,胡殊同和欒平欣各帶一支五人團隊,開啟了對隆藥改造專案的考察。
胡殊同這些年來的事蹟都在青巖,把持著守望著同興,很多事情在本地同行的眼中都以為常,一年又一年,成績雖不俗,更多凸顯的卻是一個平穩。
但在遙遠的外地同行們看來,他們往往記住的都是一些刻度一樣的事,比如同興拿下供奧、青巖肉品宣言、首批市級重點、首批省級示範以及超高比例的無償資金等等。
也是隨著同興步步興旺,使得胡殊同當年學生時代的事有些被誇張化,有人說南郊的設計師只有一個,有人說遍地光火的水果市場抹不開最早的那批微型庫,甚至連很多最佳化的p都被認為是脫胎於最早的南郊版本,直把胡殊同渲染的彷彿一個專為這個行業而生的人。
當一個人做出成績之後,每一道履歷都會被各種解讀,有時還解讀出下棋一樣的走一步看三步,而當事人在那般情境下所想的,其實只是課都沒怎麼上,怎麼才能讓碩士論文多來幾分。
這些沒有細究的意義,不過這等名聲給同興帶來的利好清晰可見,這次改造工作,隆藥本無多個合作方的意向,在製冷研究院這個第三方又聯絡起來第三方的時候,隆藥一度是排斥的。
它最看中的是製冷研究院的核心技術,怎奈這個技術方對新夥伴固執得很,又得知對方是食品冷鏈的範疇,更加對這種強拉硬拽顯得不滿。
隆藥整日盯著的都是藥品對手,這一次破天荒地研究起來幾千公里外做食品的冷鏈企業。
在挖掘了一通有關同興的故事之後,事情終於放開了口子。
當同興真正參與進來之後,又吸納了不少的目光,食品冷鏈和藥品冷鏈本質無差,但在操作過程中實有層級之別,食品冷鏈企業研發中心介入到藥品行業的精尖改造過程,實在是一件罕見的事。
換句話說,如果同興能搞定這等專案,口碑上的提升可遠不止規模和業務那些東西了。
隆藥物流配送中心總佔地70多畝,真正要改造的核心區僅有八百多平,但這八百多平的儲運效率將直接決定隆藥的全國輸送,這裡是各個中心的中心。
園區已經投入使用二十多個年頭,其間經歷過數次改造,但都是修修補補的事,意味著這一次的全面升級幾乎沒有死角。
考察的過程中,胡殊同不怎麼講話,甚至別說考察過程中,就連組內的小會他都悶得很。
黃昏後,鱗光湖,故地重遊。
那應該是八年前了,那時柳影下的石凳上,二人在此聊著各自的畢業論文,聊著本科畢業之後該走向哪一步,記得也是在那時,欒平欣收到了拜冷的函。
“怎麼樣?難度大嗎?”
整個過程看下來欒平欣覺得很亂,因為曉不得該以怎樣一個維度去看待這件事,人人都知道為何而改造,但最終要改造成一個什麼樣子,可就是一千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