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市到同興的距離,與胡殊同回老家差不多,只需不到三個小時。

在國道上望同興,二期的落成讓整個園區連綿起來,午間的陽光讓一切鮮明亮麗,潔白的冷庫群像一片鋪落在地的雲,穿行不息的冷藏車,時刻彰顯著這一方小天地的繁榮。

柳知英很早之前便想來同興看一看,在與蘇幕的交流中他也大概瞭解同興的程序。

所牽於心的,並非同興的規劃有多麼科學、同興的體系多麼值得借鑑,而是同興代表著一個學術出身的人,所培育養育的作品,從這個角度來講他很純粹。

不誇張地說,這是所有科班冷鏈人的理想,對外行指點內行非常常見的職場來說,技術的光亮總是需要一些運氣。

車進同興之後,以蘇幕為首的很多人上前迎接,接下來的場景讓柳知英非常意外,人們介紹自己的時候,都帶著諸如“明大03級冷運專業”這樣的開頭,讓人有一種明大校友會的錯覺。

大學期間的柳知英乃是學院名人,學屆低於他的校友們無人不知這一號人,他跟著導師參與了不少省級的研究專案,不過這個人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他的冷庫造詣。

冷庫的多樣性設計、簡易保鮮組合庫、封閉式站臺研究,這些都是柳知英清晰的履歷,很多東西放在現在或許歸於平常,但在七八年前,在胡殊同碩士畢業剛創業的那個時候,這些研究都頗有現實意義。

此時的見面,不止柳知英,而是把很多人都拉回到一段舊時光。

人們都以學長稱呼柳知英,這樣的氛圍從前想都不曾想過。

此般場景讓柳知英真切意識到,同興為什麼能走出今天的光熱,歸根到底還是人,同興更早地聚集了行業人才,為精於此道的人提供了發揮的舞臺。

更因為胡殊同這個明大首屆冷運人,看得到每個人的適用空間,方能實現這個強大陣容的最大能量。

同興敢闖敢爭,最大的底氣是在這裡。

胡殊同帶著一行人陪著柳知英轉了轉同興,更多的時間都花在二期上。

全程看下來,柳知英內心感慨,同興的冷鏈之路成熟且夯實。

二期自成一個大系統,在這裡,儲、運、加工看似獨立成區,實際上內部的動線極為考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同興的第三方物流中心,它最強勢的地方在於,第三方物流倉庫基本不存在壓貨。

也就是說,客戶儲在這裡的貨或者經過同興加工而再行排程的貨,具備極高的時效。

看上去這是一個冷鏈園區該有的節奏,事實上遠非如此,可以說這是第三方物流運轉的一大難題。

客戶至上、服務至上是第三方物流的理念,但現實情況往往因為客戶渠道的不暢通或者供需波動,導致訂單量浮動巨大。

可以說銷售終端打個噴嚏,第三方物流就得感冒,一旦出現壓庫,整體節奏都會被拖冗,如若這般迴圈,第三方物流最後會被拖得一病不起。

如果把這樣的運轉效率歸功於同興遇見了一幫優質客戶,就太過於想當然了,其深層之處在於同興對渠道有一套自身的解決方案。

客戶選擇同興,不僅是找了一條儲運的流水線,還能透過同興的渠道對終端市場產生影響,這對企業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誘惑。

就像買房一樣,都是三室兩廳小高層,買誰家當然是比配套啦。

柳知英看到了這蓬勃之象的核心,實際上這是最難的,有些東西不是硬體有多先進、廠區多有規模就能實現的,一張看不見的同興脈網,蘊藏著另一個維度的經營。

下午稍晚的時候,關於大型單體庫的方案,柳知英和研發中心的人聚在了一起。

整個過程並不是你在臺上講、我在臺下記那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