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已是晚上八點多,柳知英的女兒已經睡下,隨後二人來到了書房。
胡殊同大略掃了掃柳知英的藏書,其中有多本都出現在自己的辦公室裡,而且是同一個版本。
地上放著一個開啟的行李箱,放著幾本還沒有擺上書架的書。
這幾本書頗為破舊,捲起來的書角、錯開的紙張,竟還有一些被撕下來的零星頁,亂亂鋪在那裡。
柳知英一年也就回來兩趟,帶這麼多書籍讓人覺得奇怪。
書桌之前還有一張茶桌,二人在此坐了下來,丁娜很是殷勤,時而進來添點水,時而切一些水果端進來。
飯桌上得知同興三十萬噸冷庫的技術問題時,柳知英並沒有表露太多,直到這泡茶推盞之後他才開了口。
“學長,主流的冷庫產品都在冷庫商手中,他們的那一套已經足夠通行全國,我很為什麼要建這麼大的庫?”
“這座冷庫的位置極其重要,但土地又很侷促.”
“也就是說,它的功能很複雜.”
胡殊同點點頭,“沒錯,如果側重儲,就浪費了那絕佳的地段,如果側重運,那裡的內部排程空間又有限,做不得全面施展的物流.”
“那想來應該是要走精細化,用初加工半加工的規模把儲運結合起來,利用地段的優勢,這樣才能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胡殊同隨身帶著標書,但並沒有機會展露出來,柳知英的話全憑猜測,卻因這些與技術無關的話,讓胡殊同看到了深厚的功底。
原因很簡單,對一般的技術人員來說,三十萬噸庫很容易陷入資料測算的思量,但這個柳知英,最先關切的卻是功能。
“對我們來說,冷庫其實就是一道數理題,一切都是可以計算出來的,事情的複雜在於為功能服務。
只有把對功能的量身定製做好,這個庫容才有意義,所有的框框架架,都得有個主心骨才行.”
有的時候,不多言不是不重要,而是心懷篤定,從柳知英的話中不難聽出,庫容根本不是問題。
這也難怪,對一個多年在做碼頭大型倉儲的人來說,容量與排程簡直是工作信條一樣的東西,這方面的經驗,眼前人堪稱不二的業界強人。
一時間,胡殊同恍然發覺,或許是因為事情太急,同興研發中心的人對資料模型的探討有些偏執了,胡殊同身在其中,也把三十萬噸容量的實現當成了攻克的難題。
然而跳脫在外的柳知英一語中的,如果把功能吃透,應標方反而有自由發揮的空間,況且這座庫本質上比拼的就是格局。
不過也只有柳知英這樣的人,才有如此跳開模子的思維。
“知英,標書中對這座冷庫的功能描述不是很詳實,多是一些泛泛論述。
不過我研究之後隱約覺得,它有很大的一部分功能是要做中央廚房.”
此話一出,柳知英豁然扶了扶眼鏡,整個人目光斜下、思量起來。
“中央廚房”這個概念還沒有普及開來,若是對其進行拆解,特徵、標準、集約、模式等等等等,上萬字的論述都未必夠。
簡而言之,中央廚房就是冷鏈初加工半加工的極致形態,其產品包括常溫低溫速凍、微波預製、複合調料、預製菜餚,甚至先熟化再速凍,透過中央廚房將原材進行升級,利用超市和大型企業的採購,形成銷售網路。
其優勢在於綜合產品的輸送,可以為客戶提供餐飲方面的打包方案,而且它可以“用冷輸熱”,像人們常見的各大超市熟食區,供貨渠道很多反而是冷鏈體系的運作。
所以說,這是任何一家冷鏈園區半加工都無法實現的,前景非常廣闊。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要建這樣的庫了,中央廚房的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