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市區老街的後面,縱橫著很多小巷,其中有一處以白茶聞名的茶館,胡殊同費了不少時間才找到這裡。

當得知要見的這個人時,胡殊同心有意外,除了多個在坤宇和行業的職稱以外,“明大校友”的這個身份顯得頗有用意。

這個人名叫侯歡,比胡殊同高五屆,修的是明江大學實力最為強勁的土木工程專業。

茶館裡佈置著很多書籍,裝飾多見銀白色,並不顯得多麼古樸。

侯歡這個人寬腮寬額、方面大耳,一米八多的大個子,穩坐如磐、很有氣場,上來便是一通對胡殊同的誇讚。

“前些日子集團專門召開了會議,大家一起回顧了胡總這麼多年的歷程,不看不知道,看了才發現胡總當真是明大的驕傲、食品學院的驕傲啊!”

“侯總,不敢當,明大人才輩出,我只是沾了行業的光.”

侯歡微微一笑,“看到這些明大子弟後浪推前浪,實在是沒有比這更讓人欣慰的事了。

你說的沒錯,是行業大勢成就了我們,行業的前程成就了值得我們一生投入的事業.”

調子起的有些快、也有點高,有些偏離了胡殊同這一路上的思量。

看似簡單幾句寒暄的話,實際上對方已經告訴了胡殊同,他們對同興知根知底,而把話題切入到行業中,倏然讓胡殊同意識到這一席要打怎樣的一張牌。

“我從九十年代就投身基建領域,我們建起來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世界第三高樓,建起我們國家的第一座核電站,我們填海造陸、我們援建國外。

尤其在新世紀之後,讓人看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基建磅礴大時代.”

胡殊同深以為然,08年的四萬億,近一半資金投向交通基礎設施和城鄉電網,它不僅加快了我國擺脫經濟危機的步伐,更刺激了經濟發展和消費增長,國外把這看成應對金融危機的中國奇蹟。

基建給這個國家帶來的變化是深刻的,它帶給每一個人的感受也是極為直觀的,水利的通達產生切實的增收、宏大的建築確立一張張大國名片、路網的建造盤活了全國經濟,每一個目睹這些變化的人都為此而自豪。

越來越多的人更容易走出大山,從前鄉村的泥濘路變成石板瀝青,破舊的棚戶區變成紅磚白瓦,持續多年的村村通,通路、通電、通網,這些都是基建所帶來的真切改變。

一如人的成長,昨天與今天豈能看出變化,但若放在一個十年跨度的對比上,你會發現,這個國家真的不一樣了。

“侯總,我敬佩每一個基建人,除了看到的高樓大廈、路網機車,基建還在緩解上游的產能過剩,並深刻改變了我們國家的就業環境,它給我們帶來的利好,我想不必過多贅述.”

侯歡微有一怔,胡殊同這一言讓他飽滿的情緒消釋了些許,但仍繼續道:“胡總,我們將迎來西部大開發的關鍵十年,那裡尚有巨大的空白,未來十年的西部將成為大戰場。

然而再美妙的藍圖,也需要一步步忠實踐行,需要一磚一瓦去鋪設,這才是行業的本源!”

這是一壺老白茶了,一改人們對白茶寡淡的印象,胡殊同抿著茶,和這個侯歡聊話的感覺與從前任何一個場景都不同。

人自豪於所從事的行業,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但從這個人身上,胡殊同看到的更多的是個人性格的問題。

世上總不缺一些特別喜歡灌輸的人,他們經常作為生活中的演講者,很多時候,他們彷彿只是喜歡這種存在,越是不插話他越是享受其中。

“那麼這一切是怎麼來的,正是那一座座鋼廠、一座座磚瓦廠、一座座水泥廠呀!安居需要它們的基礎支援,樂業需要它們所撐起的事業夢想,那看上去一噸噸冰冷的水泥,構建起來的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