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的時候,胡殊同第一次接觸到物流銀行,當時他提出要把同興流通的農產品作為抵押的時候,對方那種奇異驚怪的眼神記憶猶新。

當時他之所以提出拿流通物作抵押,實在是同興的固定資產入不了人家的眼,只能磨幹了嘴皮子講物流行業的流動資產多有價值。

物流銀行尚且如此,若是換成尋求商業銀行的信貸支援,同興那時的處境將更加尷尬。

對中小企業,商業銀行有一些普遍性的定論,比如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核算有水分、缺乏信用擔保等等,這便使得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惜貸”甚至“懼貸”。

退一步講,就算同興達到了商業銀行這樣外源融資的資質,接下來的過程也難以讓人承受。

初創的同興本就資金匱乏,要是從銀行貸款,貸款利息、抵押物評估費用、擔保費用和風險保證金這些加起來,同興實際獲得的連80%都達不到,如此之高的融資成本,足以讓企業敬而遠之。

中小企業融資之難,還不只是這些,假設同興鐵了心就要靠這種方式融資,還要做好漫長等待的準備。

“保大壓小”是銀行常見的做法,手續繁瑣、審批許可權上拔、決策鏈冗長,資金落實的時效性難以保證,而“短小頻快”是中小企業的特點,要不是急用錢,誰會去銀行貸款呢。

這又是矛盾所在,中小企業的自身特點和融資特點,與銀行的融資體系完全無法匹配。

這就使得很多中小企業不得不聯絡民間借貸這樣的內源融資,但高利貸的可怕又很容易讓企業陷入債務危機。

銀行加緊風險管控也無可厚非,資金鍊不穩定、收益渠道狹窄等等,中小企業的生存不足以讓人放心,廠破人逃並不是多麼稀罕的事。

實事上,我們國家一直在推動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2003年出臺的《中小企業促進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是真正走向市場經濟的標誌之一。

但總法有之、細分不足,包括信用擔保一類的法律還需完善。

去年的時候,銀監會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銀行放貸、開發針對小企業融資的定向產品,但和融資需求量仍有巨大的差距。

冷鏈遍地開花,換句話說就是家家都不強,中小企業在冷鏈界佔據著極大的分量。

融資難遠不止於冷鏈,這是所有行業共同的難題。

有人說了,為何不透過創業板直接融資?但要知道股權融資門檻太高,中小企業都是缺錢的主兒,這樣的外源融資根本沒有可能。

再說債券融資,就那樣的發行額度,直接讓中小企業退避三舍。

於是乎,事情就這樣陷入了一個死衚衕。

胡殊同對此領會頗深,因為同興的前前後後就是一出活脫脫的現世感言,當同興有了聲名,拿下了一系列的表彰並取得了大額的扶持資金之後,金融那無比敏銳的嗅覺立馬向同興靠攏。

這樣的傾斜最能說明問題,但不能因同興走得夠快而忽略了千千萬萬正在起步的冷鏈企業,這是冷鏈行業最宏觀的難題。

胡殊同的這個角度,讓龐師友眉目閃動,在中冷聯盟的“九要”中,其中一項就是“我要融資”,無疑這也是其中最為複雜的一個板塊。

“殊同,融資問題可是大考量,你到底是怎麼想的?”

“現如今我的想法是,要想把冷鏈進一步盤活,靠的不是冷鏈園區,而是應該給予第三方物流更大的支援.”

這話深得眾人認可,原因並不複雜,冷鏈園區越來越受到大資本青睞,如果說中小企業的企業中的弱勢群體,那麼第三方冷鏈物流就是冷鏈體系中弱勢群體。

“包括春融的方案,最終的落腳處依然跳不開第三方物流,它所摹繪的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