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識自我性格的不足——開啟完善之路的前提

(一)從日常行為習慣洞察性格短板

我們日常的行為習慣往往是性格的外在體現,透過仔細觀察這些行為表現,便能發現性格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例如,小李是個工作積極、上進心很強的人,但他有個習慣,就是每當遇到與同事意見不合的情況時,總是急於表達自已的觀點,甚至會不自覺地提高音量,試圖強行說服對方。從這個行為可以看出,他性格中有著急躁、缺乏耐心傾聽他人意見的短板。在一次專案討論會上,同事提出了一種新的營銷方案思路,小李一聽就覺得不太可行,沒等同事詳細解釋完,就立刻打斷並闡述自已的想法,弄得同事很尷尬,現場氣氛也一度變得緊張。這不僅影響了團隊的協作和諧,也可能導致一些好的創意和想法被扼殺在搖籃裡。

再看小張,他平時做事總是拖拖拉拉,制定好的計劃很難按時完成。比如他計劃每天早起學習英語,準備考雅思出國深造,但鬧鐘響了後,總是要磨蹭很久才起床,學習的時候也是一會兒刷刷手機,一會兒又被別的小事分散注意力,結果幾個月過去了,英語水平沒什麼實質性的提高。這種拖延的行為習慣反映出他性格里缺乏自律和執行力的問題,使得他難以將想法有效地轉化為實際行動,進而影響他目標的達成。

還有小王,在社交場合中,他總是默默地站在角落,很少主動去和別人打招呼、交流。即使別人主動找他聊天,他也只是簡單地回應幾句,顯得很拘謹。這體現出他性格內向、不善社交的一面,長期這樣下去,會限制他拓展人際關係、獲取更多機會,比如在工作中,一些需要透過人脈資源來推動的專案,他可能就會因為不善於與人交往而錯過。

(二)藉助他人反饋精準定位性格缺陷

除了自我觀察,他人的反饋也是準確把握性格缺陷的重要途徑。家人、朋友、同事等與我們有著密切接觸的人,往往能看到我們自已所忽視的性格問題。

老趙在單位裡是個技術骨幹,業務能力很強,但他的領導和同事們都覺得他有些過於固執已見。有一次,團隊在攻克一個技術難題時,大家提出了幾種不同的解決方案,並一起討論各自的優缺點。可老趙認準了自已的那套方法,對其他人的建議置若罔聞,即使後來實踐證明他的方法遇到了瓶頸,他還是不願意嘗試別的思路。領導找他談話,指出他這種固執的性格會阻礙團隊的創新和專案的進展,讓他要學會傾聽和接納不同的意見。家人也反映,在家裡討論一些事情時,老趙同樣很難被說服,總是堅持自已的看法,這有時會引發不必要的矛盾。

又如,小陳的朋友們覺得他太好面子,在很多場合為了維護所謂的“面子”,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比如大家一起出去吃飯,結賬的時候小陳總是搶著買單,哪怕自已當時經濟狀況也不寬裕,就因為怕別人覺得他小氣。有一次和朋友去旅遊,在選擇遊玩路線時,他明明知道其中一條線路不太合理,但因為之前自已誇下海口說對當地很熟悉,就不肯改變主意,結果導致整個行程走了不少彎路,大家玩得也不盡興。朋友們多次提醒他不要太在乎面子,可他總是不以為然,直到後來意識到這種性格特點給他的生活和人際關係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才開始重視起來。

還有小李的同事們發現他情緒波動比較大,一點小事就能讓他的心情變得很糟糕,而且這種負面情緒還會影響到周圍的人。比如在辦公室裡,如果電腦出現一點故障,耽誤了他幾分鐘工作時間,他就會煩躁不安,嘴裡不停地抱怨,讓整個辦公室的氛圍都變得壓抑起來。同事們委婉地跟他說過要控制一下情緒,可他自已卻沒太在意,直到後來因為情緒問題和一位重要客戶發生了不愉快,差點影響到業務合作,他才意識到自已性格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