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後,朱瞻壑算是看見太孫這名頭的殘酷了,朱瞻基還沒走出國子監,就被接走了,被朱棣安排的武師帶走,至於為何,也當然是因為校閱上,要朱瞻基完全展現出皇家威儀,不能有半點失誤,從而加強特訓。

畢竟在他們這一批人裡面,太孫就是皇家的臉面,所以無論如何這個皇家臉面,都不能有絲毫差錯。

這又讓他打心底感覺,還是讓漢王當個逍遙王爺好,他也跟著混吃等死就行。

而等朱瞻壑回家後,阿福就立馬找上了他,說了一些關於報社問題。

應天府還好說,但是想短時間,讓大明所有城池都開一家報社出來有點不現實,特別是北方,本來交通不是很便利,加上山川河流阻隔,在短時間內,就更難了。

朱瞻壑稍微思考一下,整個大明肯定先不急,甚至那樣可能五十萬都不夠用?先在南方和北方一些大城市開啟,後面慢慢推廣整個大明。

然後朱瞻壑問起了更加重要的事。

“我要你們準備好的東西,準備好了沒”

“殿下,這其餘得神像啊,龜殼啊,等等還好說,就是這隕石有點難辦啊”阿福快速說道。

朱瞻壑扶額,“誰叫你們找真隕石的,隨便搞塊大石頭就行了,不過上面儘快刻好,永樂大帝,順天意,統萬民,千古明君也”

“到時我會安排,這東西該出現的地方”

朱瞻壑說完,阿福猶豫了一下下,小心問道“世子,我們這麼做,陛下知道了真不會怪罪”

“放心,我說不會就不會,況且這是好話祥瑞,又不是寫得,永樂死而子嗣相殘,怕什麼”

“世子殿下慎言慎言”啊福直接被嚇跪了,這話他聽都不敢聽,這世子卻是信手拈來,王爺也是陛下子嗣啊,說這話就不怕遭雷劈嗎,世子你可真孝。

然而他哪知道,朱瞻壑說得完全是實話,歷史上,永樂大帝朱棣一死,他父王就出來搞事了。

“行,你先下去辦好這事”

“遵命世子”

阿福一走,朱瞻壑回到了自己房間,隨後就拿出了為朱棣寫的那篇稿子,續寫一章後,又從頭開始打量,該修修,該改改。

畢竟這馬虎不得,一個不好就是引火燒身,但若做得好,就是大功一件。

他基本是以朱棣視角,將靖難複述了一遍,但又美化了一下靖難,因為對靖難來看雙方都無對錯,同時拉低了下建文帝,不過與其說拉低,應該說是將建文帝徹底寫實,將他幹得所有事,全部徹徹底底分析出來。

說句不好聽的,靖難他皇爺爺朱棣能成功,建文帝也有一半功勞,首先建文帝身為帝王過於仁柔,同時也優柔寡斷不符合一個帝王性格,再就是過分聽信大臣言語,沒有自己的果決,多次貽誤戰機,導致自己失敗。

對此朱瞻壑寫出了自己分析,如果大明依舊由朱允炆掌握,可能國運也就百餘年。

因為從朱允炆上臺就做了不少蠢事,先撤了陝西內蒙等地的衛所,將軍隊遣散回原籍,隨後又撤了朱元璋在各級衙門設立的監察,導致各級文官直接自由,獨攬大權在當地為所欲為。

再就是,建文開了保舉法,命文臣官員以及縣令選舉人才,效仿宋朝的推舉制度,不需要科舉直接推薦當官,可能想法和出發點是好,但是也差點讓科舉成為了一個笑話,長此以往,不說埋沒人才,寒門學子又要面臨沒有出路,就這個各級舉薦勾結就夠朝廷受得了。

至於後面,更加離譜的是,打亂了朱元璋設定的文官品級,強行提高文官品級,有意打壓武將,要知道這個時候北邊,還有蒙元殘部,瓦剌、韃靼等等,打壓武將明顯不妥,同時他還把當初朱元璋流放的貪官,接回,抄家的東西奉還,這不就直接否定了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