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荊州大學進修時曹丕驚為天人,止不住的誇讚其膽略過人,不愧是魏國將來的擎天之柱。
然後兩人暢談至夜深,夏侯榮將他這些年在荊州的所見所聞和盤托出,讓曹丕驚詫的同時,也讓他感到深深的忌憚,季漢的實際情況遠比情報所描述的更可怕,也正因如此,曹丕更加的看重夏侯榮。
於是在第二天,曹丕徵辟夏侯榮為太子舍人,負責在東宮教導太子曹叡。
曹丕去世曹叡繼位後,夏侯榮被曹叡任命為黃門侍郎,然後就提出了季漢大機率會從幷州偷襲關中的想法,因為他研究魏延多年,發現此人行事不拘一格,在軍略上更是天馬行空,不能用常理來揣測。
但此策被司馬懿和陳群等人給否定了,其理由和法正質疑的差不多,魏延又不笨,不可能看不出其潛藏的風險,這種高風險低收益的策略,以魏延的性子是不可能採納的。
而且他們真的控制不了幷州以北,就算知道了也無法應對,只能加強蒲津關、壺關的防禦以防漢軍南下。
不過此策雖未被採納,但夏侯榮的能力還是得到眾人的認可,之後被曹叡任命為偏將軍,安西將軍府參軍,協助夏侯楙督使關中。
言歸正傳
原本曹魏上下在關中和襄樊之間舉棋不定,猶豫不決的,但東吳此時發動的北伐打破了平衡,他們認為:
季漢會和東吳協同作戰,一同打破魏國南部防線突入中原,而孫權北伐被擊敗,但仍舊在長江一線死守不退就是最好的佐證。
因此,司馬懿、曹休、徐庶等人暫時在南線和東線防守,以防漢軍發起襲擊。
但從季漢最近的物資裝備、兵員調動上看,又讓他們對之前的判斷產生了懷疑,因為從漢中、荊州等地生產的物資,有一半以上都是往涼州調動的,只有一小部分分別調往漢中、上庸、南郡,這無疑讓曹魏內部又陷入了糾結。
魏延,你到底要幹什麼!!。
最後,曹魏重臣們選擇最穩妥的應對之策——以不變應萬變,並讓大將軍曹真領兵前往函谷關,然後在其遺址上重修以備不時之需(曹操曾下令拆除函谷關)。
……
和曹魏的糾結不同,這段時間孫權可高興壞了,季漢果然沒忍受住誘惑發起了北伐,那東吳的崛起之機這不就來了麼。
自從吳蜀之戰大敗後,孫權痛定思痛,認真覆盤了第一次北伐中季漢所有的佈置,所有的戰略,然後他發現魏延自始至終的目標好像都是東吳,這才導致東吳每一步都落入魏延佈下的陷阱中,從而大敗喪失三郡之地。
然後孫權又覆盤起劉備崛起的過程,他發現劉備在自己實力不強時都極力削弱自己的存在感,然後趁他和曹操大戰時火中取栗,從弱小一步步走到今天虎據四州,擁兵百萬的強盛。
而自己呢?
實力弱小尚且不自知,自命不凡的藐視天下人,瘋狂在魏蜀兩邊左右橫跳,不知不覺已經成了雙方的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後快,如今還能苟活於世,全靠天下三足鼎立之勢。
正所謂: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自省後的孫權痛定思痛,既然劉備都可以當幾十年的孫子,那他為了父兄基業,為了吳國大業,當一回孫子又如何呢!。
在之後的時間裡,孫權先放低姿態同季漢高層交涉,希望他們能解除長江貿易禁令,讓兩國的商隊互通有無,並廢除了禁止使用季漢貨幣的禁令,試圖而讓東吳逐漸糜爛的經濟重回正軌,以安民心。
當請求被拒絕後,孫權也沒氣餒,而是趁曹丕病亡,魏國內部混亂時發起北伐表明立場,並在被曹軍擊敗後,罕見的非但沒有直接跳反,而是繼續在長江一線同曹軍糾纏不清,為季漢牽制了近二十萬的曹軍主力,全然一副我是大漢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