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山是方圓十里的制高點,從此處俯瞰下去,整個平城戰場將盡收眼底,可以更好的指揮漢軍作戰,所以指揮中樞擺在這裡最合適不過。
唯一可惜的是沒有望遠鏡,不然曹軍城中的任何調動,他都能知道得一清二楚,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製造望遠鏡太難太難了。
魏延原本打算用水晶手工打磨出兩塊凸透鏡,但實際效果十分不理想,不知道弄壞了多少價值連城的水晶都沒得到成品,索性魏延就放棄使用水晶,他有錢是不假,但也不是這麼花的啊。
至於玻璃那玩意兒倒是有,但都是五顏六色的,根本無法燒製出透明玻璃,之後魏延就絕了製造望遠鏡的想法,打算採用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肉眼。
第三,魏延在白登山結營,其實是在回應司馬懿的示弱,因為就像曹軍將校所說的那樣,若司馬懿真打算同魏延做過一場,那他非但不會放棄白登山,還會向白登山增兵防守,隨後再調動幽州之兵對漢軍展開圍殲戰。
如今司馬懿主動退了,魏延下意識想起空城計,當時的司馬懿大機率知道西城是空城,而在城頭鎮定自若彈琴的諸葛亮,他也知道司馬懿是知道的。
也正是司馬懿知道,所以他才不敢輕舉妄動。
因為沒有諸葛亮,司馬懿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以曹家幾代君主對司馬懿的防備來看,諸葛亮隕落之日,是他身首異處之時。
所以司馬懿選擇了撤退,他不是他怕城頭的諸葛亮,而是怕魏國朝堂之上的刀光劍影,養寇自保實屬無奈啊!。
如今司馬懿的處境相較未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夏侯榮的驟然崛起,以及在曹營沉默了十幾年的徐庶突然加入,讓曹叡手中可打的牌逐漸多了起來。
自然,曹丕的臨終之言又迴盪在曹叡腦海中。
作為老陰比的司馬懿,他對自己如今的處境很清晰,他知道自己不能在平城取得大勝,因為一旦他在平城大破魏延,洛陽的曹叡必定心生忌憚,屆時運氣好點還能明升暗降保住性命,運氣差點直接被病死也不是沒可能。
而在平城遭遇失敗後,他或許會被朝臣們彈劾,或許會被曹叡訓斥、革職,但最後還是會得到重用的,一個有弱點、有缺點、有汙點的司馬懿,更能讓曹叡信任。
也不要覺得這事離譜,縱觀華夏幾千年歷史,在外寇入侵時都會有人在背後捅刀子,更何況是中原的諸侯爭霸呢。
這是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無關乎勝負,無關乎正義。
不過對於失敗,司馬懿自己不能接受,因為他今年已經五十好幾了,不知道能不能活到下一次被啟用,所以他必須抓住這次機會,利用守城來拖延時間,等到冬天來臨魏延自會撤退。
屆時,讓魏延無功而返的曹叡和朝臣只會更倚重他,讓他繼續在幷州構建防禦工事,來抵擋魏延的進攻,畢竟一個守成之將曹叡和曹氏宗族都放心。
除了上述原因外,魏延還有自己的小心思,既然劉邦在此被匈奴圍困簽下了恥辱的條約,那他作為大漢臣子,自然有義務讓劉邦好好看看,胡人是怎麼被他磨滅在平城的。
想起這些,魏延情不自禁的說道:
“這裡是個埋骨的好地方啊!”
魏延的話讓一眾將校感到莫名其妙。
埋骨的好地方?
“休元,你立刻讓將士們在平城東門外修築營壘,然後多造攻城器械,於明日正午對平城發起嘗試性進攻,後日正午發起總攻。
另外,派出騎兵前往代郡監視幽州曹軍的動向,一旦發現他們有西進幷州的跡象,無須抵抗,立即撤回至中軍聽命,我自有安排。
至於你所獻的計策,自己施為即可,無需向我稟報。”
魏延感嘆片刻後,頭也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