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力不會被削弱,相反在遇到特殊地形時,戰鬥力還會得到極大的增強。

而當敵人強大時,可以將數個營、數個師集結在一起,組成一個加強師,或者一個集團軍,將所有力量都集中到一起,攥成一個拳頭以力破之。

伯約,不知你對於我所提出的新型編制怎麼看,若發現不足之處還望你能指出,我們好一起協商拿出更好的組建方案,早日完成大漢第一槍械師的組建工作,也好早日運用到戰場上中興大漢。”

介紹完槍械師的編制後,魏延又簡單的指出幾個優點,至於更大規模的軍、集團軍、兵團等魏延隻字未提,畢竟在更高效的通訊手段出現前去冒然模仿,只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魏延提出師的概念後,不由得讓姜維陷入沉思,作為上郡之戰的親歷者,他早就發現以標準冷兵器步兵營為模板組建的神機營,在面對某些特殊情況時,火力的確存在冗餘的現象。

為此,他們不得不將神機營分成三部進行輪戰,而在輪戰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火力真空,也正是火力真空的出現,才讓胡人突破拒馬陣佔領了第一道防線,迫使漢軍退守第二道防線,可以這麼說,若不是胡人恐懼了,最後誰勝誰負還不一定呢。

畢竟高強度的使用火槍是會損耗的,胡人可能沒注意,他們最後幾輪衝鋒的持續時間,明顯要比最開始的幾輪時間長,那是因為漢軍的火力密度正在下降。

所以,只要他們再咬牙堅持堅持,最後說不定真能突破漢軍最後的防線,從而取得勝利,不過很可惜他們是胡人,不具備該有的戰爭嗅覺,畢竟這東西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經驗。

因此,雖然上郡之戰以他們大勝而告終,但神機營在此戰中的不足卻被姜維牢記在心,在之後的時間他也想過辦法解決,可惜都毫無進展。

如今魏延提出的能獨立作戰的戰術營讓姜維眼前一亮,因為一線部隊在擁有獨立指揮權後,他們可以根據戰場的變化而做出改變,不需要繼續執行原本正確的命令,但因為不符合時局變化,而變成錯誤的命令。

同樣拿上郡之戰來舉例,在大戰開戰前,神機營統領魏則在戰前會議上強調,要求軍士們不要吝惜彈藥,在每一次輪戰時必須發射十枚子彈後才能撤退,以達到火力覆蓋的目的。

在前幾輪時,這個命令取得的成效不錯,一次次的擊退了胡人人海戰術,給衝鋒上來的胡人造成沉重的打擊,可到了後面幾輪的情況開始變得不一樣。

因為在前五發射擊後,大多數的胡人要麼癱倒在地,要麼縮在某個角落裡瑟瑟發抖,如此一來戰場上還站著的胡人屈指可數。

因此,後面五發彈藥全部基本都打在空氣上,白白浪費彈藥還好說,畢竟這玩意兒真不缺,可平白無故的讓火槍出現磨損,這才是讓他們難以接受的。

此情此景姜維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也無力改變什麼,因為這個命令不能說它不對,它只是沒跟上戰場局勢的變化而已,況且他也無權更改命令。

當輪戰結束後,姜維迅速找到魏則將此事告知,並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很快魏則就採納了姜維的建議及時更改了命令,不過神機營還沒來得及變化戰術,胡人們終於承受不住巨大的傷亡,無視命令開始向後潰退。

雖然姜維的建議沒能得到戰場的檢驗,但他的洞察力,應變力還是得到了魏則的認可,雖然魏則的能力不如很多人,但他隨魏延征戰二十餘年,看人的眼光還是有的。

於是在神機營抵達雲中後,魏則就找到魏延,將姜維的表現全部告訴了他,並表示大漢第一支常規化火器部隊,交給姜維來率領遠比交給他更合適,他還是更喜歡跟隨魏延左右。

也正因如此,為何大漢第一槍械師會讓姜維來統領,而不是在火器上浸淫許久的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