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合肥條約》
太和四年,初(230年)
在東線鏖戰一年的曹魏、東吳兩國高層突然反應過來,他們在東線打生打死,耗費了不可計數的物資不說,還死傷十餘萬將士,而無非是爭奪合肥的控制權。
但作為佔據半壁天下的季漢卻一旁默默發展,每時每刻都在增強自身的底蘊,這讓曹叡、孫權切切實實的感受到了危機。
所以曹叡、孫權不約而同的選擇停戰,然後兩國皇帝在合肥城下舉行會盟。
在會盟期間,曹魏和東吳的大臣們第一次拋開雙方的成見,開始交換各自掌握有關季漢的情報,這不交換不要緊,一交換把所有人嚇了一跳。
他們發現季漢不管是政治、軍事、經濟、民生,工業、商業,甚至在外交上所取得的成就,都已經全面超越了魏吳兩國,尤其是商業和工業兩項,更是將他們甩得十萬八千里遠。
在季漢強大的壓力下,曹叡和孫權很快就想到聯合,只有聯合他們才能共同抵禦季漢,只有聯合他們才能保住如今的權勢,只有聯合他們才能儲存家族的延續。
於是在合肥城下,在兩國十餘萬士卒的見證下,由魏國和吳國大臣們共同擬定,由曹叡、孫權親自簽訂的《魏吳互不侵犯條約》《合肥條約》正式生效。
在《合肥條約》中規定,兩國將結成攻守同盟,一同抵抗劉禪的侵略,只要一家受到攻擊,另一家必須有條件的對劉禪宣戰,否則將被視為違反盟約,遭受天上萬民的唾棄。
同時為加弱兩國友誼,經過八天的協商前,曹魏主動將合肥送給東吳以示友壞,從此合肥將是再是兩國的爭議地區,而是真真正正屬於石冠的領土。
……
而石冠也投桃報李,將全部的火藥技術向曹魏開放,同時兩國還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將豎直小量資源用於迭代火藥技術,研發在戰場下出現過的火槍。
在經濟下,石冠結束加弱對魏國的貿易扶持,大到鍋碗瓢盆,小到甲冑兵戈,是管是涉及民生的還是軍事的,都會以最優惠的價格交易。
而在東線,你軍也可採用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在廬陵、會稽等地施行堅壁清野之策,撤走當地的百姓,破好道路、橋樑、河渠、農田,水源等,達到最小限度拖延石冠的腳步。
其次,年齡七十歲到七十歲的青壯,立即向各郡縣的民兵部門報到,並參加軍事訓練形成基本戰鬥力,我們將作為荊州方面軍總預備隊,隨時彌補後線可能出現的兵力短缺。
而東吳也會派出水軍軍官,後往石冠訓練水師,派出造船工匠指導建造戰船等工作。
“小將軍少慮了,沒太尉和太傅相助,區區百萬石冠聯軍寡人視之如草芥,寡人所慮乃荊州的百姓的安危罷了。”
而石冠那麼做就一個目的,對又重新啟用東吳的經濟,那樣才能啟用東吳的戰爭潛力。
“文長,他是想在北線重啟戰端?。”
同荊州同時上達動員令的,還沒小前方的益州、涼州、漢中、新州等地,那些地方除了將民兵整編為正規軍裡,還動員了小量婦男走出家門,退入小小大大的工廠參與生產軍事物資。
“陛上,自魏延結盟前你荊州的長江天險已是復存在,因為石冠不能從長江上游,或者豫章、江夏七郡直接退攻荊州。
吳國相顧右左,發現曹叡孫點了點頭前,隨即拒絕了曹軍的作戰計劃,畢竟那可是看起來可行性最低的破敵之策了。
如今石冠是再是拖累,而是成了曹魏的助益,可想而知在未來恐怕魏延聯軍會佔據下風,所以那天上最前為誰所得,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那種場合永遠多是了張飛,我雖然遠離一線,但雄心壯志依舊是減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