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舞,好不熱鬧。
翌日
蔣琬和輔匡來到城頭,一邊視察爆炸後的遺址,一邊思考接下來該如何進軍,雖然魏延沒讓他們進軍,但也沒讓他們撤退。
正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戰機稍縱即逝,倘若事事都要請示再行動,那還不如回家種地來得實在。
“元弼,對於接下來的行動,你怎麼看。”
感嘆完黑火藥的威力後,蔣琬回頭向輔匡問道,在兵事上他的經驗不及輔匡,所以在決策上輔匡的意見尤為重要。
“別駕,我軍攻破南昌俘虜萬餘吳軍,並斬殺了東吳大將朱然,已經重創豫章境內的吳軍,敵我態勢再一次的逆轉。
黑火藥爆破城牆目前看來是無解的,這一點相信蔣欽、徐盛他們心裡也清楚,而且海昏城爆破,就算我軍黑火藥儲量不足,但一樣可以將其攻破。所以只要我軍兵臨海昏城下,就是海昏城破之日。
若我要是他們,則會立即放棄海昏和歷陵二城向柴桑撤退,並依託長江,彭澤湖等水系建立防線同我軍決戰。”
輔匡的判斷是有依據的,海昏作為西漢年間海昏侯國的國都,在漢廢帝停留期間,海昏城還是非常繁華的,城防力量甚至不弱於今天的南昌。
但時過境遷,王莽篡漢,劉秀中興,讓海昏侯國泯滅在歷史的浪潮中,作為海昏侯國的國都,在失去了政治意義後,再加上地理位置不優越也就逐漸被廢棄,到如今成了一座城池低矮,無護城河的小縣城罷了。
漢軍在發起反擊後,蔣欽領兵南下支援就駐守在海昏,在此期間他也組織過民夫加強城防,但東吳又沒有水泥,要想加高城牆談何容易,至於挖掘護城河更別說了,這個大工程耗費的時間,都是以年為單位來計算的。
後方歷陵的情況都和海昏差不多,城牆低矮,和南昌比起來根本就不在一個量級,甚至漢軍不需要動用黑火藥,只需要重力投石機就能將其攻破。
種種不利因素綜合下,輔匡認為蔣欽會主動撤退至柴桑,畢竟作為東吳前政治中心,之前又是四戰之地,城防力量恐怕比南昌還要完善。
“元弼言之有理,不過這還要看孫權如何抉擇,若他選擇同我軍繼續鏖戰,恐怕蔣欽會死守海昏、歷陵等地,畢竟柴桑距離長江不過十里,東邊又是緊接彭澤湖,東吳部分造船業就在彭澤湖畔,我想他們肯定不會輕易放棄的。
而且我軍兵臨柴桑,就意味著在夷陵、江陵作戰的吳軍後勤補給將被斷絕,不要忘了南郡剛經歷過大雨致使大量糧食發黴,讓他們無法就地補給,屆時江東十萬大軍恐怕會不戰自潰,我軍也能取得東進之戰的全勝。
所以,我認為他們會在海昏拼死據守,直到孫權做出是戰還是退的決定後,才會做出選擇是否向柴桑撤退。”
兩人所處的位置不一樣,看待問題的角度自然也不一樣,單從軍事上來講,蔣欽的確應該撤往柴桑防守,同時在南郡作戰的吳軍也要一同撤退,先將漢軍推離豫章郡保護後路,這樣地理位置突前的江夏才能萬無一失。
但從政治、經濟的角度講,絕對不能讓漢軍兵臨城下,這樣東吳不但會喪失談判主動權,還會使造船業遭受重創,更加沒有復起的希望,所以在和談結束前就算死再多的人也要擋住漢軍。
現在東吳唯一的出路,就是放棄一切幻想立即從荊州撤退,保住江夏才是最重要的,至於和談的想法還是放棄了為好。
“別駕言之有理,那這樣的話我們可先假意向海昏進軍,做出一副直取柴桑的假象,屆時孫權等人肯定惶恐不安。
為保海昏不失,東吳除了要加強城防外,恐怕還會讓駐臨汝的顧雍襲擾我軍後路,來拖延我軍的進攻步伐,而新淦,無疑是東吳最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