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中,而這一幕讓呂蒙哈哈大笑,他賭對了,漢軍果然已經黔驢技窮,這些所謂的火船不過是疑兵之計罷了。
漢軍的此番表現,讓吳軍上下士氣為之大震,雖然在開戰前他們損失慘重,但在敵我雙方兵力對比上,他們仍佔據明顯的優勢。
不過當短兵相接後,他們才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漢軍的戰船是不是有上天庇佑,那為何船體上出現那麼大一個窟窿都不沉,有沒有搞錯,這樣還怎麼打!!。
……
在兩軍混戰後,漢軍嚴格按照預案作戰,樓船、鬥艦等大型戰船保持距離作戰,使用三弓床弩發射木質弩槍,使用輕型投石機投射火油罐作戰。
輕型船隻作為補充,圍繞著大型戰船作戰,防止敵軍小型船隻接近後破壞大船,也防止從船舷攀附而上施行跳幫戰,畢竟東吳的兵力有點多,一旦陷入跳幫戰很可能漢軍會被磨死。
所以,漢軍就形成以樓船、鬥艦等為中心的戰鬥隊形,這樣的好處就是可以把三弓床弩、輕型投石機等遠端武器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
雙方在洞庭湖水面上鏖戰半個時辰有餘,都出現不同程度上的損傷,不過相比於漢軍,吳軍的損失明顯要嚴重的多,就算陸遜領軍加入戰場攻擊漢軍的側翼,也沒將戰損扭轉比給回來。
在戰鬥中,吳軍一共有五艘鬥艦被擊沉,
其中三艘因為被三弓床弩多次射穿水線以下,導致大量湖水湧進船倉,以致於速度提不起來被投石機鎖定讓火油罐給焚燬,在湖面上變成一個大火炬。
另外有一艘鬥艦在協同兩艘樓船圍攻漢軍樓船時,一個走位不慎被漢軍用撞角撞了一下,直接當場去世,而漢軍樓船看起來好像只擦破了點漆,一點問題都沒有。
至於最後一艘鬥艦,見遲遲打不開局面,鬥艦校尉一氣之下直勾勾的撞了上去,結果嘛自然是兩敗俱傷,互相在對方船上開了一個大口子。
只是吳軍的船沉了,可漢軍的船依舊堅挺,只不過在最開始傾斜了一會兒,但很快就恢復正常,雖然速度比之前慢了許多,但仍舊堅持作戰。
這就導致漢軍的損失,全部集中在外圍作戰的小上,畢竟相較前兩者後者太小了,而且主武器也只有兩三架三弓床弩,不像樓船、鬥艦動輒幾十上百架。
吳軍損失五艘大型艦艇,而漢軍一艘都沒有,這種情況讓呂蒙倍感疑惑。
他在征戰沙場近十年,大大小小的戰鬥不知經歷過多少次,但從未見過漢軍這種情況,這非常不符合常理,尤其是被撞擊的那艘漢軍鬥艦。
隨著戰報不斷彙集,呂蒙也發現了端倪。
首先是漢軍戰船,不管是被弩槍射穿水線以下也好,還是被火油罐擊中也罷,對漢軍而言彷彿無事發生一般,依舊我行我素的作戰。
其次,明明那艘鬥艦被撞出了一個窟窿,湖水都可以在窟窿中自由進出,但船隻就是不沉,彷彿湖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護持,將漢軍戰船託在水面上。
也正是這一點,讓吳軍很多人手中動作不由慢了三分,開始變得畏首畏尾起來,畢竟在水上討生活的人多多少少的都帶有一點敬畏之心,再加上劉備特殊的身份,這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其他的啊。
最後,就是漢軍的指揮排程問題,是不是有點太快了,幾乎達到了如臂使指的地步,違反了水戰傳遞情報的常識。
就拿襲擊側翼的陸遜來說,要放在曹軍和他們身上,從第一時間得知遇襲的訊息,再到做出應對之策,然後將命令傳遞到各軍,最後各軍運動到指定位置作戰,這一套流程下來至少要半個時辰吧,而漢軍呢,短短一刻鐘就完成了。
也正是如此,讓作為奇兵突襲的陸遜並未取得任何戰果,反而陷入了漢軍的泥潭中,當這些問題彙集在一起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