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徐庶的抉擇

七月初

諸葛亮放下涼州事務,先劉備一步返回荊州,魏延還也等他屁股坐熱就拉著他研究科舉制是否存在遺漏,同時稽核擬定好的文、工兩科試卷,看看哪裡存在不足也好及時更正。

就在魏延、諸葛亮忙於科舉事宜,從荊州離開的夏侯惇和于禁終於抵達雒陽,在雒陽的曹丕第一時間就接見了他們,曹丕也算完成了曹操的臨終囑託,只是可惜張遼尚未返回。

在二人返回後的第二天,曹丕拜夏侯惇為大將軍,總領魏國內外兵事,對於此任命也沒有任何人反對,夏侯惇任大將軍一職乃眾望所歸。

不過和夏侯惇相比,于禁卻遭到曹丕的冷遇,而且還明裡暗裡諷刺他,這讓于禁既憤怒又無奈,可襄樊之敗是事實,一戰折了三萬曹軍讓襄樊局勢急轉直下,導致此戰曹軍以大敗收場。

曹丕雖不喜于禁,但他好歹也曾是曹操身邊的紅人,五子良將之首,曾經的外姓將領第一人,唯一以非宗室身份手持節鉞的大將。

所以,不管從哪方面來講曹丕都不能苛責對待于禁,而且還要封賞以示他沒投降的鼓勵,畢竟該做的面子工程必須做。

於是曹丕轉頭封于禁為安遠將軍,不過除其統兵權,並給予了朝中一位高權輕的閒職,這道任命所蘊含的意思所有人都能讀懂。

而對於曹丕的任命,于禁只能感嘆命運的不公,既然如此又何必將他換回來呢,不如讓他在荊州默默的死去。

哎,曹公!。

不過對曹丕而言,夏侯惇的返回並不能讓他高興,因為曹魏的另一擎天支柱衛尉程昱,自曹操染病離世後身體就一直不好,在雙方達成人質交易夏侯惇返回時,程昱還是沒堅持住便撒手人寰,追隨曹操的腳步而去。

程昱離世讓曹丕悲痛不已,雖然他和程昱接觸較少,但程昱對曹魏的貢獻、忠心是不可估量的,當年兗州叛亂呂布入侵,要不是程昱死守三縣等到曹操的回援,不然哪有曹魏的今天啊。

而且程昱雖然是兗州士族,但他出身寒門,早年受到過兗州大族的欺壓,素來與兗州大族有隙,當年兗州叛亂之後,程昱主持的大清算就可見一斑。

所以,程昱是曹魏宗族最堅定的支持者,是曹丕制衡潁川、河北士族重要手段之一,如今程昱撒手人寰怎能讓曹丕高興得起來。

不過讓曹丕感到意外的是,作為交換條件之一的徐庶,他竟然拒絕返回季漢,這一點讓所有人都沒想到,誰不知道方面荊州一別兩人是被迫的啊。

其實出身寒門的徐庶也想過回荊州,繼續回到當年的明公麾下效力,和他們一同完成復興漢室的大業。

可他不能這樣做...

當年在長坂坡之戰母親被曹操俘虜,並以此來要挾他投降,那時候的劉備已經一無所有,新野七年之功毀於一旦,更是妻離子散讓人痛心不已。

一邊是生他養他的母親,一邊是性命相托的主公,這讓他如何選擇啊!。

自古忠孝兩難全

最後徐庶選擇了孝,選擇了母親,隨後他就辭別劉備、諸葛亮等人,獨自前往曹魏,而這一別就是十餘年之久啊。

雖然事出有因,但他終究是在劉備最困難、最需要他的時候離開了,如今劉備已據四州之地,已經成鼎盛之勢,那他又有何顏面再回到成都呢?。

也正因如此,徐庶考慮再三後拒絕了王甫的提議,打算就在中原了卻餘生。

徐庶的選擇讓曹丕很高興,他聽曹操談起過徐庶,也知道徐庶身負大才,劉備當年能在新野發展壯大徐庶功不可沒,不過曹操擔心徐庶心懷劉備,所以就一直沒重用於他。

如今徐庶態度鮮明的拒絕返回季漢,再加上曹丕需要人來制衡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