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曹丕代行魏王之權,讓曹真立刻停止進攻,並讓滿寵領兵返回合肥加強淮泗地區防禦,到時候孫權撤退時見合肥守備森嚴,肯定不會再有其他的想法。

這樣一來對大家都好,各自回去先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待以後重整再戰。

至於另外一個目的,就是防止出現漢軍快速奪取柴桑,將來來不及撤退的東吳主力圍殲在南郡和江夏一帶。

而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那曹軍就會化為豺狼虎豹,從徐州,淮泗地區大舉出兵拿下江東,奪取季漢的勝利果實。

這樣一來曹軍在防止季漢實力暴增的同時,也能獲得進攻荊州的橋頭堡,讓南方政權所依賴的長江天塹失去應有的作用。

而且有了揚州後,曹魏能繼承東吳的造船業,並召集南方之民編練水軍,徹底擺脫曹魏不善水戰的老毛病,對攻滅季漢一統天下起決定性作用。

這也是為什麼季漢只要一直打下去,就一定能將東吳拖垮,但劉備、魏延、法正、諸葛亮等人卻直接叫停攻勢的原因所在。

以季漢目前的實力還不足以鯨吞東吳,就算季漢能消滅東吳的主力,但最終獲利者恐怕是曹魏,這種簡單的問題他們看得很明白,這種為他人做嫁衣的蠢事,魏延他們可不會幹。

這就是三足鼎立的魅力,誰都不敢輕易攻滅其中一方,除非自毀長城。

孫權,說的就是你!!

曹丕推動人質交換,除了需要防備孫權外,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士族力量太強大,強大得讓秉持重士族,輕寒門的政治主張的曹丕都寢食難安。

別看夏侯淵、曹仁、曹休、曹真一個個宗室大將領兵在外,行使著一方軍政大權,但宗室在朝中的影響力卻在逐漸變小,這就意味著曹操和曹丕心心念唸的變法,推行起來將變得困難重重,這一點是曹丕不能忍受的。

所以,曹丕需要一名有威望的宗室大將來朝中鎮場子,為他壓下士族的反對聲為變法保駕護航,這樣曹魏才能在發展速度上和季漢相當,最後以人口優勢將其覆滅,完成一統天下的宏圖霸業。

至於人選曹丕糾結了很久,首先夏侯淵肯定不合適,作為少有能統領大兵團作戰的帥才,西線是離不開他的。

其次南線的曹仁也不行,季漢明顯已經將注意力南移,而且東線還有個首鼠兩端的東吳在伺機撲上來咬一口,把曹仁換成其他人,別說是他了,就連朝中大臣們也不會同意。

至於剩下的曹休、曹真、夏侯尚等人,他們雖然能力不錯,但能力一直體現軍事上,目前在政務上沒看到過人之處,再加上經驗、威望、閱歷不足等原因直接被曹丕排除。

最後,曹丕將目光鎖定在身處漢營夏侯惇,不管從哪方面看他都是最合適的人選,於是曹丕找到王甫表示願意交換人質,並希望雙方能儘快完成交換。

對於曹丕的請求,王甫並沒有直接答應,而是以請示劉備為由拖延時間,畢竟今日不同往日,漢軍在東線取得重大突破,讓戰場主動權重新來到季漢手中。

現在攻守之勢易也!

對於曹丕的請求魏延當然不會答應,之前你對我愛答不理,現在我讓你高攀不起,想要交換人質也行,在原有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不但要拿徐庶母子來換,還要送回十年前被曹純擄走的兩位公主,不然交換人質一事休提。

也正是王甫的來信,讓魏延從中分析出了曹魏的想法,於是他就向劉備闡明原因,在得到劉備便宜行事的命令後,就發生了今天這一幕。

言歸正傳

“倘若閣下不信,稍後可派人去秭歸一探究竟,因為原本在漢中休養的夏侯惇,是不是已經到了秭歸休養,這件事是做不了假的。”

魏延一臉篤定的說著,然後見諸葛瑾臉色陰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