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畔,眼看吳軍就要逃回臨汝時,伏於一側的沙檮領蠻兵殺出,不顧一切的向吳軍中軍殺去。
從林中殺出的漢軍,讓吳軍陣型變得混亂不堪,如無頭蒼蠅般的亂竄,他們戰鬥力雖然不錯,但因為是由不同計程車族部曲組成,在協作上肯定不如漢軍,陷入各自為戰的境地很正常。
於是戰場上就出現了有人在奮力抵抗,有人在慌不擇路逃竄,這進一步加劇了吳軍的混亂,恰逢此時,從後方追擊而來的蔣琬終於咬住了吳軍的尾巴。
在中軍的顧雍,見情況不妙令顧家部曲為後衛阻敵,然後下令不惜一切代價的向臨汝撤退,而找到主心骨的吳軍,終於有點精銳的樣子,開始集結在一起突圍。
面對瘋狂突圍的吳軍,只有五千人的沙檮部無力阻擋,只能目送顧雍跳出包圍圈,讓此時才趕來的蔣琬撲了一個空。
在逃回城中後,顧雍立即遣人通知孫權,告訴他交州的漢軍已經北上,倘若吳軍主力再不撤退恐怕會來不及,然後一邊收攏殘兵,一邊等待漢軍的下一步動作。
蔣琬在城下盤桓幾日後,見臨汝城高池深,戒備森嚴,又有汝水可保其退路,僅憑他們很難有所建樹,於是在放下一句狠話後,領著沙檮返回新淦,宣告圍殲顧雍部的計策失敗。
也多虧顧雍跑得快,兩萬人的吳軍竟有萬餘人退回臨汝,前後損失才幾千人,不但保住了汝水之畔的臨汝,還能繼續保持對新淦的威脅,讓漢軍投鼠忌器不能放開手腳的大舉北進,也算是完成了策應正面戰場的任務。
雖然沒能圍殲顧雍很遺憾,但對整體局勢無傷大雅,因為輔匡心心念唸的黑火藥,已經從後方送上前線,東線的漢軍準備展開新一輪攻勢。
三月上旬
陸遜按計劃從夷陵撤退,為防止漢軍尾隨追擊,於是在河道狹窄處將樓船鑿沉,直接將長江航道阻塞,雖然擋不了漢軍多久,但能拖一天是一天。
同時,駐紮在公安的孫權也被迫領軍撤退,因為堅守了十餘日的海昏城被漢軍使用黑火藥故技重施爆破城牆,隨後殺入城中與吳軍激戰兩日,最後以蔣欽、徐盛領殘軍退往歷陵而告終。
不過和南昌相比,海昏的表現無疑是亮眼的,從城牆被漢軍爆破到陷落足足過去兩天時間,這就意味著東吳已經找到應對黑火藥破城的辦法,雖然沒能改變海昏陷落的結局,但這無疑是好的開始啊。
原來在城牆被爆破後,蔣欽和徐盛立刻指揮吳軍撤入城中,並依靠城內的房屋、街道、河流、橋樑縣府等設施,與漢軍展開殘酷的巷戰。
城中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房屋,每一架橋樑,都是雙方軍士搏殺的戰場,江東兵雖孱弱,但衛土之心永遠也不能小覷。
而且在巷戰中,漢軍所依賴的重型器械根本起不了作用,像什麼三弓床弩、重力投石機、黑火藥這些,要麼是空間不足施展不開,要麼是遮擋物太多威力大打折扣。
於是這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就成了東線兩萬吳軍,三萬漢軍的廝殺場,也讓漢軍體驗了一回喋血的滋味。
在雙方鏖戰兩日後,吳軍率先撐不住退走,畢竟漢軍不管是在兵力上,還是後勤補給的能力上都遠遠領先於吳軍,第一日吳軍還和漢軍打得有來有回,第二日就呈現一邊倒的局面。
鑑於此,困守城內的吳軍在蔣欽、徐盛二人的帶領下午分別從北門、東門突圍,而吳軍突圍的決定明顯出乎輔匡的預料,他還以為吳軍要同海昏共存亡。
隨著蔣欽、徐盛帶領三千餘殘兵逃離,海昏攻防戰落下帷幕,此戰吳軍傷亡兩萬人,最後僅剩三千人逃至歷陵,餘者或死或傷,或逃或降。
而漢軍也好不到哪去,傷亡超過了萬人,是漢軍自東線開戰以來傷亡最多的一次,而且還是在吳軍先失城牆的前提下,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