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他是荊州人,還是益州人,或者是中原人,乃至是異族人士,只要他力主改革,有掃除大漢沉痾積弊的決心,那麼他就是我們改革派的好同志。

自然,改革派的敵人也不是某一地域的人,而是頑固守舊,不思進取,不顧天下百姓生死,只在乎自身利益的人,這些人都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守舊派。

這也是董和伸手的底氣,在政治訴求不變的情況下,派系內部因利益分配不均而產生鬥爭,這在歷朝歷代都是司空見慣的現象,畢竟偌大個改革派,總不可能人人都是好好先生吧。

很明顯,有關東進謀劃董和是那個蒙鼓人。

“簡雍、孫乾等人堅決反對,言明:

右路軍在整個隴西會戰中,戰略定位本來就是偏師,主要任務負責牽制渭水防線的五萬曹軍,使其不敢肆意離開加入隴西正面的戰場行動。

而為完成這一任務,右路軍就必須保持對上邽的威脅,然而張合在上邽有兵馬兩萬,與右路軍兵馬相差無幾,更別說渭水上游還有鍾繇、夏侯霸的存在。

我軍處於攻勢,曹軍卻處於守勢,而且張合此人又陰險狡詐,時常假意出兵迫使子龍將軍來攻,這才致使右路軍傷亡過大,此乃不得已而為之,並非作戰不力。

而且從會戰的經過看,右路軍很好的完成了牽制任務,既然如此大王非但不嘉獎子龍將軍,反而要聽信讒言懲罰於他,這不是讓前線的將士們寒心麼。”

諸葛瑾聽完小廝複述後,十分認同的點點頭,隴西會戰前或許不知道魏延、法正等人的謀劃,但戰後綜合情報一分析就明白,趙雲所領的右路軍失敗怪不得他。

一來是兵力太少,不足以對上邽造成該有的壓力,二來是張合的性格比較沉穩,精於防守,將上邽城防打造得滴水不漏,根本不給趙雲任何機會。

“然後呢?”

諸葛瑾示意他繼續。

“劉備並未說什麼,不過李嚴就十分不客氣了,他直接說道:

簡雍、孫乾不過白面書生,今能居將軍之位,實乃大王念其不離不棄才予之,實則對軍國大事一竅不通,為何自以為事來議論軍事。

右路軍的確為偏師,但趙雲明明可陳兵渭水之畔,斷絕渭水水運讓曹軍後勤補給受阻,屆時為了打通後勤補給線,不但張合會遣兵來攻打,上游的鐘繇也會來救援的。

如此這般,右路軍不僅可以牽制張合,還能斷絕曹軍糧道,又能給氐道的劉邕創造奪取障縣、襄武的戰機,可謂是一舉多得。

然趙雲卻選擇在上邽同張合鏖戰,致使我軍兵士傷亡慘重,實乃罪人也。

由此可見,趙雲此人軍略不足,當初能奪下武都、隴西二郡,恐怕也是全靠車騎將軍、前將軍、水軍都督之功吧。”

諸葛瑾聽完後搖搖頭,他不是很認同李嚴的話,雖然看起來的確是最佳選擇,但戰場上的形勢變幻莫測,後方推演的將領根本無法體會前線將領面臨的窘境。

因此李嚴之言,實乃莫須有的揣測,不過紙上談兵,毫無邏輯可言。

至於李嚴罵簡雍、孫乾二人是白面書生,這點也沒啥可說的,畢竟他倆先說人家是諂媚小人,回罵兩句不過分吧。

“劉備的反應如何?”

諸葛瑾很好奇劉備的選擇。

“劉備先是斥責簡雍、孫乾、李嚴三人咆哮朝堂,罰去三個月的俸祿,然後封李嚴為護軍將軍,領南中監察使,負責整編從隴西押回的兩萬曹軍降卒。

然後除趙雲涼州刺史,任命漢中太守楊松為涼州刺史,並領漢中太守,負責監察涼州諸郡。

剝奪節鉞隴西軍事之權,在車騎將軍帳下聽令。

最後又以作戰不力,致使隴西第二階段戰役未盡全功,將其鎮西將軍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