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霜帝國,還是狼狽為奸的薩珊王朝和羅馬帝國的軍隊,他們都表現得差強人意。

不過仔細一想也對,安西軍背靠利潤巨大絲綢之路,雖然大部分利潤都被朝廷拿了去,但從指縫中遺漏的殘羹剩飯也足以讓安西軍方面吃的滿嘴流油,所以他們是繼玄甲、神策二軍後,最先完成士兵職業化的一支軍隊,甚至比龍驤軍還早一年。

而聯軍方面計程車卒大多是由貴族奴隸組成,這些奴隸平日裡恐怕連肚子都填不飽,更別說放下農具和工具參加軍事訓練了,由此可見他們的戰鬥力如何,甚至大漢的役卒來了他們都不一定打得過,更別說全副武裝的職業士兵了。

其次就是武器裝備,拋開武器材質和製造技術不談,就單單著甲率這一點漢軍就完勝,畢竟季漢已經逐步踏入工業化,再加上鋼鐵產量年年破新高,所以不管是鎧甲還是武器的造價都非常低廉,國家財政完全能負擔得起給每名職業軍人裝備鎧甲,甚至還有餘力給衛戍部隊裝備鎧甲。

而三大帝國則不同,他們的生產資料非常原始,想要獲得優良的鎧甲和武器只能透過工匠們一錘一錘的手工製作,再加上鐵這玩意兒本就極易氧化生鏽,因此每件鎧甲的成本非常巨大,三大帝國是沒能力為每名士兵裝備鎧甲的。

不過在聯軍中的羅馬軍團倒是個例外,他們計程車兵不管是從戰鬥力、戰鬥意志、戰術執行力,或者是武器裝備等方面來看都比他們的同行高出一大截,給防守疏勒王城的馬岱造成很大的麻煩。但奈何這裡不是他們的主場,面對堅守不出的漢軍他們也無可奈何。

在久攻不下之後,他們果斷採取了分兵之策,一部分人繼續圍攻兩座城池,打算用兵力硬生生的耗死城內守軍,反正兵力不夠繼續從國內調集就是了,畢竟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奴隸還不是一抓一大把。

另一部分人則開始以疏勒為中心向四周輻射,而面對聯軍的大兵壓境,一些擁兵不過數千的小國很快就放下武器投降。

在佔領這些小國後,聯軍高層考慮到還要以他們為榜樣來誘降其他西域小國,或者削弱他們的抵抗意志,所以在佔領後並沒有發生大規模劫掠事件,相反他們表現得非常和善,甚至大軍急需的糧秣、鐵器、馬匹、駱駝等物資都是用金錢來購買的。

僅從這一點就可看出,聯軍高層不乏目光長遠之輩。

除此之外,一支規模在三萬人左右的聯軍騎兵部隊在莎車國完成集結,並於七月下旬攜帶足夠的糧秣輜重順蔥嶺河而下進入南河(塔里木河)流域,隨後他們順南河向後方突進,兵鋒直指西域核心地帶——新州章武城。

為何聯軍敢輕兵冒進,不怕半途同漢軍援兵撞上,這源自於他們對局勢的判斷,在他們看來漢軍知道訊息的時間應該較晚,否則應該早就在瓦罕走廊建立設施了,也不至於拖到二月份。

再加上疏勒到長安兩地有近萬里的距離,等求援信件從前線傳到大後方長安時,怎麼說也要五六個月吧,倘若再算上長安調集兵馬整備的時間,他們能在九月初出發就算快的了。

就算漢軍能在九月初出發,他們也無法在兩個月內抵達前線,而在兩個月後西域就進入寒冬,以西域地區惡劣的氣候條件而言,冒然行軍和自殺沒什麼區別,屆時漢軍只能在後方等待春天到來。而這幾個月,就是他們擴大戰果的最佳時機。

然而讓他們沒想到的是,他們低估了季漢的情報系統,也高估了己方的戰鬥力。

……

九月初,奔襲千里的聯軍騎兵抵達新州城下,而對這支騎兵的出現毋丘興顯然早有預料,他先是讓商人將貨物集中在被放棄的漢軍營地中,然後收攏所有兵馬退守章武城,打算在此堅守到援軍到來。

在面對嚴陣以待的章武城,這些奔襲千里而來的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