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在一處窪地發現的,當時看著小女兒啃著這玩意兒,可把他們夫妻倆給嚇壞了,發現女兒安然無恙後,他們秉著好奇心嚐了一下,發現此物香甜可口,特別是那股甜味讓他們久久不能忘懷。

想到飴糖昂貴的價格,他們的心思便活躍了起來,往後一年的時間裡,他們長時間觀察甘蔗生長過程,用多年務農的經驗總結出甘蔗種植經驗,並在今年開始種植。

不過老闆心比較大,不顧媳婦的反對執意要拿出八成土地種植甘蔗,導致他們夫妻關係一度鬧得很僵。

女人覺得應該穩重起見,用三成土地種植就夠了,萬一沒效果也不至於來年餓肚子。

但男人不這麼認為,他覺得花五銖錢就能嚐到飴糖,百姓們必定趨之若鶩,趁著別人沒發現時應該膽子大一點,賺到足夠多的錢搬到成都享福去。

就為這事,倆人一度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好長一段時間男人連床都沒上過,最後還是男人拿出一家之主的威嚴,將種植甘蔗的大事敲定。

不過事與願違,老闆預想的甘蔗大賣並沒有出現,除了偶爾路過的商旅購買嚐鮮外,其餘鄉鄰並不買帳,導致他擺攤十餘天,不過賣出幾百錢,甚至連一畝地的產出都比不上,一度讓他絕望不已。

如果不是媳婦兒的鼓勵,讓他堅持在集市販賣甘蔗,今天也不會遇到魏延,命運,有些時候就這麼奇妙。

聽完老闆的敘述,魏延也不禁的感嘆,世界從不缺少細心觀察的人,但他們缺少的是展現自己的機會,若今天他沒來集市,恐怕老闆一家的結局不會太好,輕則一無所有回到解放前,重則遭受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但世界沒有如果,今天老闆遇到了魏延,一個慧眼識珠的人,一個願意給機會的人。

魏延表示他家地裡的甘蔗他也全包了,並會派人來協助收割,同時也讓他多多總結種植經驗,未來說不定會有大用。

最後,問清楚老闆的姓氏、家庭住址等情況,魏延便領一眾親衛離去,他要用手裡的甘蔗先熬製出蔗糖,用來說服張魯出仕,同時讓糜竺轉移發展重心等,本來他以為這事要很久以後才能實現,現在看來很快了。

……

青城山腳下,有幾座臨時搭建的窩棚。

在窩棚內,二十餘名婦人正在勞作,她們分工明確,一絲不苟的完成佈置下來的任務,畢竟像魏延這樣的冤大頭可不多。

有負責清洗甘蔗的

有負責削甘蔗皮的

有負責切甘蔗段的

有負責榨甘蔗汁的

有負責煮甘蔗汁的

隨著持續加熱甘蔗汁,鍋裡開始咕嚕咕嚕的冒著泡,大量的水份被蒸發,再加上不斷的攪拌更加加快了這一過程。

不多時,鍋中的甘蔗汁開始變得粘稠,顏色也漸漸泛黃。

見此情景,魏延讓便婦人停止加熱,僅用灶中餘溫來做最後的收尾工作,避免火力過猛讓蔗糖變成焦糖。

不多時,鍋中的蔗糖就變為淡黃色,魏延立即指揮將其倒入模具中定型,再用木板將其壓實,待冷卻後一塊一寸高,一尺見方的蔗糖磚就製作完成了。

眾人忙碌了一天,終於將買來的甘蔗全部完成提煉,一共獲得蔗糖十斤,算上前後購買的百多斤甘蔗原料,摺合算下來出糖率在8%左右。

魏延對這個數值非常滿意,前世甘蔗出糖率能達到20%左右,但那與先進的提取工藝,培育的新品種有關,他在大漢第一次提取蔗糖就能取得成功,已經是蒼天眷顧何必要求那麼高。

獲得蔗糖後,魏延便讓主僕二人繼續提取送來的甘蔗,他則帶著蔗糖塊回到青城山,打算用蔗糖背後蘊含的巨大利益,來勸說張魯出仕。

現在大漢流通的糖是飴糖,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