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曹軍士氣大震,在均縣牢牢的擋住了吳懿軍的攻伐,讓吳懿不得寸進。

吳懿軍見此情形,自知不可能再攻入南陽,隨即帶上“自願”跟隨劉備的萬餘百姓,浩浩蕩蕩的返回上庸,留下在漢水之畔欲哭無淚的世家大族。

很顯然,因為孫權在合肥的失敗,讓法正的謀劃告破,襄樊之危不攻自解。

同時,攻打襄陽的關羽在留下了一句鼠輩之後,便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全軍從襄樊前線撤軍,返回江陵、公安、荊南等地,防備孫權惱羞成怒轉攻荊州,發起第二次荊州之戰

諸葛亮的擔憂,也不是沒道理的,畢竟有第一次荊州之戰的前車之鑑,誰都不能保證孫權會不會發起第二次荊州之戰。

另外,諸葛亮也認為,漢中之戰已經進入尾聲,最遲會在兩個月後,即十月初結束,與其在這裡對峙浪費時間,不如回荊南開河來得實在。

隨著乾旱的加重,大漢各地的糧食都大幅度的減產,讓各地糧價持續攀升,作為最大的糧食出口地的荊州,產糧賺錢才是第一要務。

……

和荊州相比,徐州才是反應最大的。

臧霸,作為徐州地頭蛇,現在的徐州刺史,大漢的鎮東將軍,從陶謙時期起就活躍在泰山郡,在徐州擁有巨大的聲望,可謂是位高權重,看起來深受曹操信任,但恰恰相反,曹操對臧霸只有防備。

當初曹操在撲滅呂布後,考慮到泰山險峻的地勢、袁紹在側虎視眈眈等原因,隨即招降了臧霸讓徐州名義上歸曹操統屬,但實際控制權在擁有軍政大權的臧霸手裡。

而後曹操在官渡擊敗袁紹、在南皮撲滅袁譚,完成虎據中原的宏圖偉業後,割據徐州的臧霸十分恐懼生怕被曹操清算,為此,他便讓親子前往鄴城為質,同時主動出兵協助曹軍撲滅昌豨反叛。

在這之後,他雖然升任徐州刺史、鎮東將軍,但曹操屢次南征孫權都要來一次徐州,讓他的部屬泰山兵南下作戰,一來二去曾經威震天下的泰山兵,如今只剩下幾千人臧霸怎麼可能不恨曹操。

所以,在江東攻伐合肥時,臧霸便找了個藉口推脫,想待合肥失陷後再做計較,然而孫權在合肥的失敗,讓臧霸的美夢破滅。

為防曹操事後清算,臧霸集結兵馬從廣陵向九江出兵,威脅江東軍的糧道、後路,迫使孫權分兵以解合肥之圍。

只能說孫權憑一己之力,解決了曹操的後顧之憂,讓魏延、法正的謀劃付之東流,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