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如果漢中戰起,劉備肯定會領兵支援,像法正、黃忠、陳到、李嚴、劉封等文武也會參與其中,蜀漢拿出這樣的陣容,曹操還能否拿下漢中,還是個未知數。

“在荊州方向,其實臣一點都不擔心,有關將軍、孔明軍師在,僅憑江東一己之力,也想謀奪我荊州之地,簡直是痴人妄想。

但江東放棄平定山越,調集近十萬大軍攻我荊州,很明顯圖謀不軌,再加上北方的曹操,江東的陰謀呼之欲出。

所以,我們必須儘快將江東擊退,這樣才能騰出精力,陳兵當陽長坂坡,威脅襄樊之地,使曹操投鼠忌器,不敢冒然攻取漢中”

這只是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則是魏延不想打持久戰,因為春耕即將來臨,在湘江平原上,有近百萬畝良田,必須要屯田兵協助才能耕種,而這一部分糧草,是荊州免除賦稅的底氣。

一旦前線戰事焦灼,耽誤了春耕,那秋糧產量一定會大跌,而為了供應大軍消耗,劉備只能提高價錢,從世家大族手中購買。

屆時好不容易穩定的糧價,恐怕會飛漲,讓安定下來的荊州再生波瀾。

這樣的後果,別說看了,魏延連想都不敢想,所以,為了保衛荊州的成果,必須從益州派出大軍前去支援。

至於支援的人選嘛,那當然是吳懿,以及在雒縣投降的一眾將校和三萬降卒。

“主公,在下認為荊州之戰不可久拖,我們必須在北方回暖,以及在春耕之前將其結束,不然恐有大禍。

所以,臣認為,可拜吳懿為討逆中郎將,並領中護軍,整編雒縣投降的三萬餘兵馬,然後沿長江水道東進,馳援荊州戰場。

在抵達荊州後,可先同關將軍合兵一處,再沿長江進軍益陽,如果魯肅膽敢領軍應戰,可將其擊退之,然後沿長江水道向江夏一帶進軍,奪取江夏郡,讓荊州版圖盡歸主公。

如果魯肅不敢應戰,退守巴陵防禦,可讓大軍轉向進入湘江,向長沙挺進,支援諸葛軍師作戰。

若大軍抵達長沙後,孫權仍不知悔改,繼續攻伐我長沙、桂陽等地,待我們將之擊潰後,可趁勢進軍豫章、廬陵二地,屆時孫權定不能擋”

後半段,都是魏延的空想,在他看來,當孫權得知自己領兵三萬回師荊州時,孫權就在撤與不撤之間糾結。

當自己領兵同關羽匯合後,孫權就會考慮,如何撤退,才能保住自己的顏面。

當自己屯兵益陽時,想都不用想,孫權一定會撤軍,並派出使者來和談,修復兩家關係,至於漢中的曹操,只能隨他去了。

如此一來,荊州之危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