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不是錯信吳懿,綿竹也不會落入此境地。

注視著張任離去,吳懿笑了笑,不是敵人太強大,而是隊友太無能。

同王芝談話的那晚,吳懿並沒有投降劉備,而是一直在考慮,一直在等待劉循的選擇,他吳懿頗受劉焉、劉璋照顧,怎麼可能為了區區名利,就擇主而侍呢。

他前幾日倒向劉備,除了綿竹陷入絕境外,還是因為劉循擅動雒縣之兵。

在成都鏖戰二十日不下,局勢已經明朗,成都落入劉備之手,基本已成定局。

而劉循唯一的活路,就是趁綿竹、雒縣尚未失守、趙雲軍尚未抵達武陽時,領軍向南中撤退,然後集南中之兵,攻伐劉備,如此這般還有翻盤的機會。

既然劉循愚蠢,自尋死路,就別怪他無情,他還有妻兒老小,等著他回家呢。

……

翌日

張任指派一同族小將,領兵兩千出城挑戰,行至東大營寨前,大罵劉備假仁假義,不講武德,偷襲同族兄弟等,反正什麼話難聽,就撿什麼罵。

罵了半晌,發現東大營一點動靜都沒有後,張姓小將又跑到北大營,將名字換了一下,然後重複剛才的話,依舊沒得到回應。

按照吳懿的計劃,這時他應該返回城內,但想起族叔的囑託,他咬咬牙,領兵兩千進攻東大營,誓必要探個虛實。

城牆上,張任望向東大營,發現在兩千兵馬的衝擊下,營中計程車卒,在射出幾隻箭矢後,見敵人來勢洶洶便直接退去,讓兩千敵軍輕鬆突入營內。

不多時,張姓小將領著兩千兵馬返回,出了一趟出城,攻破了一座營寨,僅僅死了幾個倒黴蛋,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啟稟張將軍,在下領兵馬踏敵營,發現營中並無敵軍蹤跡,並且糧秣、戰馬等物資消失不見,只剩軍帳、旌旗等。

在下懇請將軍,讓末將再衝一次,踏破敵北大營!”

張姓小將有點意猶未盡,從益州之戰開打以來,他是第一個,恐怕也是唯一一個,領兵殺入劉備營寨的人了吧。

“不用了,想那劉備和魏延,恐怕在前幾日就領兵離開了,事不宜遲,立即讓各營兵馬集合,隨我殺向雒縣。

吳將軍,綿竹就交給你了,希望你不要辜負老主公,對你家的恩德與期望,我們走!”

張任拒絕侄子的請求,兵貴神速,他們已經沒多少時間了。

當然,張任也沒完全聽信吳懿的話,在出城的同時,他會派人通知劉循,讓他放棄圍攻成都,領兵回師雒縣,同他一齊夾攻劉備,只要大破劉備,益州戰局直接扭轉。

當張任領兵離去,綿竹的城門關閉後,兩人的命運,就此走上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