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慢慢穩定在五十錢一斛,跌幅近四倍。
低廉的糧價,讓世家大族們無利可圖,要知道在同一時間,中原的糧價一直穩定在千錢左右,整整幾十倍的利潤差啊。
高昂的利潤,讓一些世家產生了鋌而走險的想法,最後結果可想而知,全部被諸葛亮抄家滅族。
所以,荊州的世家只能將目光轉向益州,只要動作都快,趁著益州世家們還在糾結時,先薅一波財富再說。
說幹就幹,幾十個大大小小世家一拍即合,紛紛拿出家裡積攢糧秣,組成一支龐大的船隊,裝載近五十萬斛的糧秣,溯長江而上,目的地直指江州。
……
相較於荊州,益州糧價雖然也暴跌,但幅度不是很大,一直穩定在兩百錢左右,這是因為官府再以兩百錢的價格出售收購。
目前市場上,購買糧秣的皆為百姓,世家根本沒有出手,所有人都在觀望。
因為按照限糧令,家中不得儲存超過五千斛的糧秣,可益州諸多世家,哪家那戶不是存糧上萬,乃至十幾萬斛,如果這部分糧食流入市場,恐怕糧價會和荊州差不多。
而益州世家們,倉內儲存的糧秣,成本約在六百錢左右,就這麼資產無故縮水六成多,誰也受不了啊,所以,他們都再觀望,觀望魏延會如何處理。
再說了,益州這些年的情況如何,他們還不清楚嘛,府庫內就沒那麼多糧食,不需要他們出手,僅百姓蜂擁購買,就夠各地府庫吃一壺的了,萬一將府庫賣空了,到時候看魏延如何收場。
……
對於益州世家大族的想法,魏延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會一笑了之。
益州道路閉塞,距離荊州公安有幾千裡之遠,就算使用快船,當訊息傳到成都時,都要二個月以後了,魏延就要利用時間差,來瓦解益州世家的抱團行為。
所以在很早之前,他就和諸葛亮約定,一旦新版限糧令釋出,就停止和北方世家的糧食交易,先行處理益州問題。
在釋出限糧令的同時,諸葛亮就調集一百多萬斛的糧秣,從江陵出發,浩浩蕩蕩的前往江州,然後透過六七條河流,運往各府庫。
就算一百多萬斛糧秣,對於益州來說也是杯水車薪,但這只是一個訊號,沒有人知道,荊州這幾年存了多少糧,萬一後面有第二,第三,乃至第十批呢。
所以一些中小世家,為儘可能的保住財富,會率先向官府出售糧秣,而這就是益州世家抱團崩潰之始,誰跑得慢了,誰就同舊時代一起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