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會像其他的縣城一樣,隱沒在歷史的浪潮中,但它在荊南四郡特殊的地理位置,註定會讓它在浩蕩的歷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建安十四年冬,十二月十四
小寒
經過十天的趕路,魏延領著一眾親衛,終於在離新年還有十餘天時,看到了臨蒸城那低矮的城牆。
這就意味著,諸葛亮駐荊南的行營——臨蒸大營,已經不遠了。
說實話,在出發時魏延就對荊南道路情況,是有心裡準備的,為此,他足足準備了五天時間,用來走完這兩百里路。
可萬萬沒想到,他還是低估了荊南之地的道路情況,短短兩百里路,再加上他們騎馬的緣故,整整走了十天,每天前進二十里左右。
除了道路難行以外,胯下的這二十匹戰馬,才是拖慢行軍的罪魁禍首。
在離開臨湘時,前四十里路騎馬確實快,可離開大道,進入小路後,噩夢就隨之而來。
通往臨蒸的小路,大多是打獵的獵戶,採藥的藥農趟出來的,所以很多路段,僅能容納一人透過。
或者是在一條小河,一條深澗上,孤零零的搭著一根原木,根本無法容納馬匹透過。
所以,為了讓金貴的馬匹完好無損的抵達臨蒸,魏延一行人只能選擇繞路,一來二去,就花費了整整十天。
魏延事後盤算了一番,如果他們不走小道走大道,雖然會多走一百多里,但絕對比走小路先到。
所以,魏延發誓,不到萬不得已,他這一輩子都不走小道,去特麼的子午谷奇謀。
最後幾里路,就在魏延的碎碎念中結束。
諸葛亮在臨蒸一帶屯兵,並未在城中處理事務,而是在距城十幾裡外的荒地上結營紮寨。
或許是武陵有張飛,桂陽有趙雲,長沙有韓玄,所以臨蒸大營的兵馬並不多,僅三千餘人,這還是劉備硬塞過來,用來護衛諸葛亮的安全。
如果有心懷不軌之徒,認為諸葛亮身邊防守薄弱,想趁此機會引兵來攻,那他就大錯特錯了,以劉備對諸葛亮的重視程度,當然不會派一般人來護衛。
三千人雖少,卻不可小覷,他們不但是征戰多年的精銳,還是劉備麾下披甲率最高的大軍,整整千餘副鐵甲,而他們的統帥也是赫赫有名,未來的白毦兵統領陳到。
要知道,就連關羽的五百校刀手,現在也是穿著布衣,披甲遙遙無期。
加之諸葛亮帳下的趙雲,就屯兵於桂陽邊境,只要一聲令下,便旦夕可至。
所以,就目前而言,在諸葛亮身邊待著,可比在劉備身邊安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