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器,那不最快也得秋收才能產出,這幾個月的時間,魏延總不可能讓百姓們去喝西北風吧。

而對於借糧一事,韓玄也沒為難魏延,直接就批准了,畢竟今年還算得上風條雨順,糧食產出也挺充足,加之劉備最近沒有用兵的意思,府庫糧秣還算充足。

與其放在府庫生蟲,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先借給魏延使用,畢竟在整個長沙,誰人不知魏延還養了幾千流民。

借到糧食後,魏延看韓玄越發的順眼,幸好自己來了,不然讓前身那個莽夫將韓玄殺了,豈不是暴殄天物。

辭別前,魏延曾多次闡述,在大世之爭人口的重要性,所以請求韓玄,多派官吏到長江兩岸,或者是揚州等地去救濟難民,只要有願意來長沙的,郡府如果不想收,可以先行墊資,將他們帶回來自己安置,待明年秋收之際在一同還回來。

對魏延的請求,韓玄有點懵,他不知道魏延發什麼瘋,從一年前開始,突然性情大變,不喜兵事,偏偏對流民非常上心,真是奇了怪了。

最後,韓玄還是答應了魏延的請求,一來他不是絕情之人,也不忍見百姓曝屍荒野;二來他收到訊息,聽說劉備與諸葛亮二人,非常欣賞魏延,說不定自己以後還會在他手底下謀事,所以,先買個人情也不礙事。

辭別韓玄,魏延直接離開太守府,先遣人給諸葛亮送去信件,表明有重要的事要彙報,自己不久將前往臨蒸,同時,也希望主公劉備也能在場。

信件發出後,魏延並未立即啟程,而是先購買一批鐵礦石,以及一些松木等物資,同韓玄借來的糧秣一起,拜託魏則領兵跑一趟,把物資安全送達革新鎮。

畢竟鬼知道哪座山頭上,盤踞著一窩土匪,萬一物資被截了,他連哭的地方都找不到。

至於鐵礦和木料,這些都是宋星拜託他購買的。

宋星見鋼的價格如此高昂,為了減輕魏延的財政壓力,所以就想和鐵匠們試試,看能不能改良冶鐵技術,提升鋼的產量。

對於宋星的科研精神,魏延當然舉雙手贊成,同時也將生鐵,熟鐵和鋼之間的關係告訴了宋星,希望能對他的科研之路,起些幫助。

……

發出信件的十日後,魏延接到諸葛亮的回信,同意他領兵前來臨蒸,並轉告他,他會寫信讓劉備來一趟臨蒸。

接到回信的魏延,便不在長沙多做停留,點齊二十親衛,攜帶幾十捆竹簡,便踏上前往臨蒸的路。

至於信中所說可以領兵,魏延他才懶得帶呢,先不說訓練,就單單步軍的行軍速度,就打消了魏延的念頭。

他還想快去快回,早點回來過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