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兵於此。

……

全取陵南四郡後,劉備便拜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地,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諸葛亮遂領兵南下,在三郡腹部的中心點,臨蒸一帶建立行營屯兵。

同時,遷趙雲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黃忠為裨將軍,總督零陵兵事,在諸葛亮帳下聽令。

至於魏延,因為在長沙之戰中有不錯的表現,得到諸葛亮的高度認同,任命他為長沙郡尉,編練郡兵,協助韓玄處理長沙事務。

對於這樣的安排,魏延十分滿意,因為一個小小的改變,不但改變了在諸葛亮心中的印象,還不用背上弒主的汙名,一舉多得。

至於為什麼是汙名,而不是罵名,因為從始至終,魏延都沒有投靠韓玄的想法,所以砍起韓玄來才那麼幹脆果斷。

……

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魏延接手郡尉後,立即著手編練長沙郡兵,去其老弱,留其精銳。

僅僅五日不到,三千郡兵就只剩下千餘人,見此情況,魏延趕緊叫停,假如再遴選下去,恐怕除了部屬,都沒人可用了,這也能從側面說明,顧氏叔侄對郡兵的腐化何其嚴重。

整編過後的長沙郡兵,有魏延部屬千餘人,韓玄部屬千餘人,以及郡兵千餘人,共計三千多人,但戰力不減反增。

至於淘汰的兵丁,魏延另有安排。

第一批被淘汰的兵丁,基本為潑皮和老弱,鑑於此,魏延直接原地將其遣散,除其軍籍,添為各村百姓,充實長沙郡人口。

第二批被淘汰的兵丁,大多是與東吳有所牽連,其本身倒沒什麼大問題,所以魏延不想浪費,乾脆將他們編成墾荒隊,負責保護百姓開荒安全,畢竟在山林開荒,風險還是挺大的。

然後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就是枯燥的募兵、訓練等雜事,忙得魏延好幾天都沒閤眼。

當三千兵丁徵集齊整後,魏延立馬找藉口閃人,將訓練事宜仍給魏則,騎馬跑路,練兵愛誰誰。

穿越東漢一年有餘,他早就發現自己的缺點,就是不善於統兵作戰,和原來驍勇善戰的魏延,簡直判若兩人。

這也不能怪魏延,他就一現代廢材大學生,對戰爭的瞭解大都來自於影視劇,或者貼吧裡的“陸地鍵仙”們,所熟知的戰術,都經不起實戰的推敲。

就像之前的平叛之戰一樣,他給顧續獻計,根本就沒考慮到顧唯的性格,認為他會按計劃行事,卻沒想到顧唯不按常理出牌,要不是關二爺神勇無敵,說不定會出什麼岔子呢。

正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所以,魏延發誓,在沒有十足的把握之前,絕不能在兵事上指手畫腳,安心做個乖寶寶即可。

畢竟劉備這小身板,可經不起他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