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同意了魏延的請求,並多次囑咐魏延,只要別弄死了,其他隨意。

沒有新仇只有舊恨的魏延,露出了惡魔般的笑容,從那天起,馬謖就再也沒呼吸過一口新鮮空氣。

……

魏延帶著馬謖,行走在田埂之上,看著生產隊長先將軍民分為幾隊,然後再分發任務,待明確任務後,各自拿著農具下地幹活。

一隊人來到田埂邊,先將一筐筐的農家肥倒在地上,再按一定比例同泥土混合,最後裝在簸箕裡備用。

農家肥混合泥土的方法,是馬謖提出來的,因為農家肥產量仍不足,無法讓作物們雨露均霑,不得已他才出此下策。

另一隊人,則手持麻繩,按照事先規定好的寬度,將土地劃分成一壟一壟的。

每一壟寬一步(米),每壟之間,還有一跬(米)的間隔,用於後期施肥、除草、收割時,方便人員通行所用。

而這一點,也是新法耕種,爭議最大的地方,所有人都認為,既然每窩之間就留有距離,何必多此一舉,又浪費近三成的土地。

為此,魏延也沒做解釋,直接讓他們執行即可,至於原因,魏延也懶得解釋,說了他們再也不懂。

當行間距量好後,一些老弱孺儒們,就拿著一根竹尺,在每一行上,每間隔五寸挖一個窩;每一列上,每間隔五寸又挖一個窩;每個窩的深度三寸左右,看起來非常稀疏。

當完成以上步驟後,另一隊人就端著簸箕,抓一把混有農家肥的泥土,挨個扔進窩裡,待精準施肥完成後,就可以抓十幾粒種子扔進去。

然後再用鋤頭,鋤一把土覆蓋在上面,最後,青壯們再挑些糞水過來,每一窩澆上半瓢糞水。

就這樣,在所有人的通力合作下,播種就完成了。

魏延所使用的耕種法,完完全全是照搬的新世紀初,我國廣大農村的種植方法。

雖然除去行間距,每一畝土地的使用率,僅在六成左右,但魏延認為每畝的產量,仍遠遠高於傳統的耕作方式。

畢竟作物的生長,除了需要土地的營養外,還要有充足的陽光照射,這樣它的根系才發達,不至於一吹就倒。

而且,在魏延的計劃中,小麥還需澆兩次水,一次在成苗期,一次在灌漿期,如果不預留通道,他拿頭去澆啊。

雖然穿越挺不科學的,但魏延仍是科學的擁躉,他相信在更加科學的指導下,畝產翻倍也不是什麼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