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

經過幾天的行軍,大軍在通城二十里外,結營紮寨。

通城,位於長沙東北部,從地理上來說,它就像一把利劍,將豫章、江夏、南郡三地劈開,並深深的紮根於此,乃兵家必爭之地。

在韓玄投降的第一時間,劉備就派他的小舅子,未來荊州的掘墓人——糜芳,領兵三千屯駐於此,防備江東的偷襲。

當然,因為與繁華的豫章、江夏、南郡三地相接,所以,不管是人口,還是經濟,都遠遠超過長沙其他州縣,僅次於治所臨湘,為長沙郡第二大城。

因此,不用想也能知道,通城和臨湘一樣被東吳所侵蝕,而以糜芳的才能,不是魏延小瞧他,就算告訴他誰和孫權有聯絡,他都不一定能將其搞定。

為了不暴露大軍底細,魏延還要稍做準備一番,不然僅憑這七千人,算上糜芳所部也才一萬人,孫權不一定會怕的。

“季常,通知伙伕營,讓他們起雙倍的爐灶,今日用一部分,明日用一部分,務必每個爐灶都要使用一次。

同時讓將士們在結完營後,多造火把,在明日拔營之前,每人必須有兩支火把。”

魏延想了一會兒說道,威懾孫權,虛張聲勢是最好的辦法,但也不能太過誇張,像七千兵馬偽裝成五萬大軍,就算戲份做的再足,能迷惑探子,也迷惑不了周瑜。

所以,七千變一萬五剛好,加上糜芳所部兩萬人剛剛好,兩萬大軍陳兵於邊境,對於江東來說如鯁在喉。

“屬下領命,將軍是否讓糜芳來營中一敘,協商出兵事宜,順便補充糧秣物資等。”

對於魏延的想法,馬良看得明明白白,荊南大軍尚未成型,此計甚是精妙。

“無需麻煩,讓糜芳領兵押運糧草先行出發,在長沙、豫章、江夏三地交界處,尋找合適的地方安營紮寨即可。”

讓糜芳先行離開,是給通城內的牛鬼蛇神機會,好讓他們來探查自己動向,當然不是自己不待見糜芳,絕對不是!!

“謹遵將軍令。”

馬良想了一會,發現魏延所言十分合理,也就不多糾結,拱手行禮後,便退出大帳,將魏延的軍令傳達下去。

……

翌日

在通城外盤桓一天的魏延,在傍晚時分才領兵出發,抵達通城時天色已暗,為了加快行軍速度,魏延下令點燃火把行軍,務必在明日趕到目的地。

魏延的這一行為,著實讓眾將摸不著頭腦,說趕時間,那我們今天在營內睡了一天,又該如何解釋呢。

無奈,官大一級壓死人,只能抱著疑惑,一手拿著兵器,一手拿著根長木棍,而木棍之上,插著兩支熊熊燃燒的火把。

在通城城牆上,往日裡早早歇息的官吏們,此時正三三兩兩的結伴而行,看著一里外的火龍,指指點點的,好不熱鬧。

第二天,魏延領著大軍抵達三郡交界處,和糜芳簡單交接後,便將他打發了回去,讓他好好駐守通城,保證好大軍的後勤補給,同時防備賊人作亂。

雖然糜芳有點莫名其妙,他堂堂一個武將,不應該和魏延一起衝鋒陷陣的麼,怎麼讓他去幹馬良該乾的事啊。

我是一個武將,不是文官啊!

不管心裡如何想的,但軍令如山,該回去還是得回去,將三千兵馬以及糧秣留下後,就領著百餘親隨就返回通城。

待糜芳離開後,魏延立即整軍備戰,自己率部屬、長沙郡兵為中軍,在邊界處結營。

任馬良為右軍校尉,領三千屯田兵,在中軍大營右側結營,以為掩護;任魏則為左軍校尉,領三千通城兵,在中軍大營左側結營,以為掩護。

三營共一萬多大軍,結三座營寨,呈品字型分佈,互為掩護,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