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大了,他擔心自己取蜀之後,會陷入無盡的政治鬥爭,讓他沒精力對外征戰。
還有本土派問題,讓劉備躊躇不已,首先,是本土派力主迎自己入蜀,如果將之拋棄,有違信義之道。
其次就是法正,雖然他一直被利用,但也不清楚法正的意思,萬一他心向本土派呢,劉備不想失去這個股肱之臣,所以他還想在努力一下,隨即問道:
“文長,東洲派固然是好,可其勢太盛,恐怕以後治理益州時,會產生極大的阻礙,不如我們先同本土派合作,削弱東洲派之後,在收其心,豈不美哉”
劉備想魚與熊掌兼得,先站隊本土派,削弱東州派的實力,然後在接收東洲派,大家一起解決劉璋的親信。
最後,再以荊州為第三方,來平衡雙方的衝突,做到三足鼎立之勢,可謂是一舉多得。
“主公,首鼠兩端的行徑,斷然不可取之,一旦被他們發現,惱怒之下,必定會重新和劉璋合作,將主公驅逐出境,所以,還請主公三思而後行”
現在魏延明白了,為什麼有龐統相助,在本土派、東洲派鬥爭如此激烈之下,劉備取蜀還是用了好幾年,而且還讓龐統折了,就是因為劉備這種什麼都想要的心態,到最後連老本都虧沒了。
現在魏延懂了,諸葛亮為什麼讓自己入蜀,而不是讓龐統,就是想讓自己幫劉備下決定,他自認為自己的份量,可比法正重多了。
“那東州派何解?”
“主公,東州派的隱患,李嚴等人也清楚,所以在同臣見面時,曾隱晦的透露過,有些為虎作倀的世家,可任憑主公自處之。
他們既然有這樣的誠意,主公還擔心什麼呢,與其押寶未來,不如珍惜眼前,只有先拿在手裡,才能有選擇的機會。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這些簡單的道理,主公應該懂得”
這些事李嚴曾透露過,只不過不是東州派的意思,而是他自己的意思,畢竟東洲派很大,大的連李嚴都不知道有多少。
既然劉備入主益州,總要為荊州之人騰位置吧,既然總有人要損失利益,那為什麼不是別人呢。
正所謂,死道友不死貧道,與其被迫接受,不如主動出擊,讓事情朝向自己有利的一面發展。
劉備板著臉,看不出任何的喜怒,但眉宇之間的糾結,表明他心裡不像臉上一樣平靜。
良久之後,劉備長嘆一口氣,在法正與魏延之間,他還是選擇了魏延。
“文長,接受東洲派後,那我們又如何取得益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