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沒有一點不耐煩,反而聽得很認真,將魏延所提到的事一一記錄。

“軍師,江東狼子野心,不可不防,如果主公拿下益州,天下將成鼎立之勢,而江東,就成了實力最弱的一方,這是孫權所不能允許的。

所以,他一定會尋找藉口,趁我們攻略益州之時,發動偷襲,取荊南之地削弱主公,來壯大己身。

甚至會和曹操達成默契,一路攻漢中,牽扯我益州之兵,一路攻南郡,牽扯關將軍、龐士元的荊州主力,而孫權的目的,一定是荊南四郡,假若我等疏於防範,恐有覆滅之危啊!”

雖然在臨蒸策中,魏延反覆提到過這一點,但他還是不放心,仍反覆叮囑道。

在不知不覺中,魏延開始以主人公的身份,為復興漢室操每一份心。

“文長且寬心,我會時刻警惕江東的動向,定不會讓他們踏入長沙一步,毀壞我復興漢室之基”

對於江東文武,他了解的比誰都深,除周瑜、魯肅外,大多為首鼠兩端之輩,毫無信義可言,孫權也不例外。

最後,魏延還是沒忍住,提起了馬謖,沒辦法,這個掏糞少年迷惑性太強了,連諸葛亮都被他騙過去了。

馬謖這人滿腹經綸,又精於謀略,熟讀兵書,誰都不會想到,他竟然連趙括都不如。

“軍師,對於馬謖此人,還請慎用。

馬謖出生於荊州馬氏,家境優渥,從小好讀書,據季常所言,家中藏書盡被翻閱,其中兵書更是倒背如流,常常與兄長沙盤演兵,無一敗績,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他心高氣傲,目中無人的性格。

兵者,乃生死存亡之地也,豈能交給趙括之流耶!

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打磨他的傲氣,我特意讓他深入田間地頭,終日與農人為伴,讓他體會底層百姓之苦,好讓他知道,為將者的一言一行,不到關乎自己,也關乎他人。

所以,軍師在用馬謖時,起初切不可委以重任,需循序漸進,讓他有足夠的時間來成長,未來定能成為我大漢柱石”

對馬謖,魏延覺得自己算仁至義盡了,看看糜芳,魏延都是直接帶去蜀中,將一點反駁的機會都不給。

談論完馬謖後,魏延也不再多說什麼,就著夜色離去。

荊州,這個夢開始的地方,明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返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