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來覆滅日益壯大的東州派。
而他們給予劉備的回報,就是整個益州,畢竟對他們來講,誰是益州的主人不重要,反正到最後都離不開他們的幫助。
面對本土派的陽謀,東洲派也努力過兩次,第一次,以李嚴、劉巴為首的東洲派文官勸諫劉璋,不要迎劉備入蜀。
可結果呢,劉巴被訓斥,李嚴被剝奪兵權,讓東洲派失望透頂。
第二次,暗中推動劉璋與劉備會面,再誘使劉備殺劉璋,他們想放棄劉璋,擁立劉璋之子劉循為益州牧,先將劉備驅逐出益州,然後再將益州本土派連根拔起,以絕後患。
可奈何有魏延在,三番五次的阻撓法正,讓此策也功虧一簣,加之劉璋又故態復萌,留下劉備同他飲酒作樂。
種種原因之下,讓東洲派徹底失望,為保住手中的權利,東洲派便推舉李嚴、劉巴為代表,直接倒戈劉備,這才有今天這場會面。
至於寫給魏延的信嘛,那當然是他自己的意思,只要他李家能留存,他不介意以後變成荊州派。
……
待明白緣由後,魏延還是有點疑問,東洲勢力這麼大,就不怕劉備過河拆橋?。
面對魏延的疑問,李嚴也給出瞭解釋。
東洲派,是劉焉收編南陽、三輔一帶的流民,並遴選青壯組成東州兵,用來震懾、壓制蜀中本土世家。
說白了,他們和劉備一樣,都屬於外來人員,對於益州本土派來講,都是外來的強盜,是來侵佔他們利益的。
所以,不管劉備和本土派的關係再親密,最終的結局都一樣,總有一天,會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產生劇烈衝突。
從始至終,他們的敵人只有一個,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刀劍相向呢。
而且,只要劉備能給他們想要的,他們可以幫助劉備,更快取得益州之地。
就這樣,兩人談了一宿,到最後,魏延成功把自己搞傻了,我的敵人成了我的朋友,而我的朋友成了我的敵人?!。
到現在,對於益州錯綜複雜的局勢,魏延也不敢妄下定論。
他有自知之明,種田攀科技樹他在行,行軍佈陣他也略懂,但在政治博弈上,他就是一個小白,如果盲目聽信別人,總有一天被人賣了,還要幫別人數錢。
所以,為了謹慎起見,魏延將昨晚的談話,最近遇到的怪事,以及自己的判斷,原封不動的謄寫上去,希望請諸葛亮出出主意。
再將信密封好,交給糜芳讓在最短的時間內,返回公安,將此信交給諸葛亮,得到回信後,直接去蒹葭關等他們,不必返回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