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赴約。

所以,魏延敢斷定,會面之日李嚴一定不會相伴劉璋左右,最多就是王甫、張松等,親劉之人來赴約,法正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實現。

“孝直,做事不要急躁,應該循序漸進,不然步子邁大了,最後會讓自己收不了場。

主公自涿縣起兵,一步步走到今天屬實不易,就算如此,實力同曹操、孫權相比,仍遜色很多,所以我們行事,更應該謹小慎微,切不可操之過急”

益州勢力錯綜複雜,掌權的東洲派,與被壓制的益州本土派,劉璋的親信,再加上渾水摸魚的中立派,讓魏延腦殼疼。

……

東州派在劉焉、劉璋父子的支援下,在長達十餘年的鬥爭中,將益州本土派打得節節敗退,從能影響一州軍政大事的政治集團,到現在,只能影響益州邊緣郡縣,這怎能讓他們甘心。

所以,既然本身實力不足,無法反扭轉敵強我弱的窘境,益州本土派就動了心思,不如引入外部勢力,充做第三方來攪局,讓他們獲得喘息之機,或者乾脆換一個大老闆。

而身負賢名,背後又無世家支援的劉備,無疑成了最佳選擇,只要再推動劉備圖謀益州,必定會與支援劉璋的東洲派產生衝突,不管最後兩人誰勝誰負,他們都能從中獲益,可謂一舉多得。

所以,本次引劉備入蜀,背後就是益州本土派推動的,目的就是反擊日益壯大的東州派,而東洲派出身,卻又被排擠的法正,無疑是最佳的聯絡人。

不然僅憑法正一人,他哪來的自信,能在殺死劉璋後,快速的讓益州諸郡平定。

所以,法正如此焦急行事,定是背後的本土派,利用法正立功心切的心理,意圖挑起雙方爭鬥,至於劉備的利益,他們才不在乎呢。

當然,關於本土派和東州派的愛恨情仇,可不是魏延想到的,他還沒這麼大的本事呢。

這是魏延在離開江陵時,諸葛亮面授機宜,讓他一定要好好利用雙方的衝突,從中為劉備謀取最大的利益。

身居草廬,卻知天下事,諸葛亮果然不一般,常人遠遠不及也。

面對道理和武力,法正陷入良久沉默,最後無奈的說道:

“在下多日操勞,又感風寒,身體欠佳,督造營寨一事,還請文長代為操勞,在下不勝感激”

最終法正還是服軟了,不服不行啊,明晃晃的刀劍在前,他可不敢賭。

幾個月相處下來,不知道為什麼,他總覺得魏延有勇無謀,是個莽夫,萬一他腦子突然一熱,給自己一刀,他連後悔的地方都沒有。

當意見達成一致後,兩人緊張的關係,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