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段時間,溫度剛好適合水稻生長,而荊南等地入秋之後,溫度驟降,氣候不再適宜水稻生長,所以在荊南,水稻只能春耕秋收,每年只能耕種一季。
如果一年四季的溫度,都像春分到立秋時,那一年裡,可不可以耕種兩季水稻呢。
帶著探究的想法,在下初至長沙後,便四處打聽南方的情況,皇天不負有心人,不久之後,我便在一商人那裡,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在交州以南、珠崖郡、交趾等靠近大海的地方,那裡四季如春,溫度適宜,並不會隨季節變化,而發生劇烈波動。
在幾年前,商人甚至見過有人播種兩季稻,在交趾一帶,水稻成熟比長沙這邊更早一些,在收割完以後,就會有人立即播種,大約在秋末之時,就可以收割。
雖然第二次收割所得,相比第一次略有不足,但兩次相加,仍能達到畝產5—10石左右,是我們的兩倍有餘。
假如我們能將交州、珠崖郡等地收入囊中,再遷北地之民於南方屯田,不出三五年,我們將再無糧草之憂。”
魏延說道這裡,突然起身,走到懸掛的地圖旁,指著祁山一帶說道:
“以益州冶煉的鐵礦,再輔以荊南、交州二地的糧秣,足以編練精兵十數萬。
屆時,一路由軍師率領,從祁山出益州,直取曹軍雍涼二地,威脅西都長安;
然後,再遣一大將,從南郡出兵,直取襄樊之地,威逼曹操的核心地區,南陽、潁川一帶;
最後,再遣一善辯之士,出使孫權,讓其從揚州出兵,攻打戰略要地合肥,威逼豫州等地。
如此一來,雍涼二地有我益州大軍,荊州之地有我荊州大軍,揚豫二地,有孫權大軍。
屆時曹操三面臨敵,首尾定難以相顧,縱使他有軍神之能,也必會壯士斷腕,選擇棄一救二。
如果我是曹操,我必舍雍涼二地,救襄樊以及合肥。
因為我等缺少騎兵,在三輔平原上作戰,面對曹軍的騎兵,我等定不能勝,所以曹操只需派騎兵屯駐長安,來自雍涼的威脅自解。
然後再集結十萬大軍南下,救援襄樊以及合肥,相比於貧瘠的雍涼二地,富饒的中原地區,曹操斷然不會放棄。
在荊州,一旦曹操攻來,主公可退至江陵、公安防守,以兩城之堅,曹操斷然不會攻城,只能班師撤退。
如此一來,主公便據雍、涼、荊、益、交五州之地,大漢半壁江山盡數光復,只需再蟄伏五年,練就精兵百萬,屆時大軍齊出,橫掃叛逆,光復大漢則指日可待!!”
很明顯魏延說嗨了,雖然此策全是漏洞,但從劉備的表情看,也不是沒人認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