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南郡、交州等地皆握在孫權之手,我等又該如何取之?”

道理劉備也懂,可目前正是孫劉聯盟的蜜月期,他根本不敢挑起事端,讓周瑜有藉口攻伐他。

“主公勿憂,亮早有計較,南郡之地,兵不血刃即可得”

諸葛亮輕揮羽扇,臉上淡淡的笑容浮現,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

“細細道來!”

“周瑜雖取得江陵,但曹仁豈是易與之輩,不但周瑜中計,導致身受重創,連江東五萬大軍,已去其四成,傷亡慘重。

如果孫權不放手南郡,只能在江陵屯駐重兵,同曹仁在襄樊一帶對峙,再加之在合肥有李典、樂進等老將,對揚州之地虎視眈眈。

如此一來,孫權將會面臨來自曹操的全部壓力,稍有不慎,滿盤皆輸。

而主公也可以孫權為屏障,採取文長之策,在荊南之地養民,然後繞過交州繁華之地,向交趾一帶擴張,以待天時”

在魏延獻策之前,他對於南郡勢在必得,畢竟益州對劉備太過重要,但魏延獻策之後,他就有不同的看法。

向南擴張,養民屯兵,編練蠻族,添為精銳,堂堂之師,橫掃江東,以定天下。

“所以,江東諸臣一定會勸諫孫權,將南郡借於主公,共同分擔來自曹操的壓力,就算周瑜反對也無濟於事,畢竟江東民少而兵寡,如果繼續屯兵江陵,恐治地有奔潰之危。

當然,如果孫權言借,主公一定不能答應,因為有借必還,而南郡關乎益州與荊南之聯絡,絕不可落入他人之手,一旦益州與荊南聯絡被斷,一定會被曹操與孫權各個擊破。

所以,主公可先推辭一番,然後以南郡富庶之地,皆在曹操之手為由,以江夏兩縣之地,同孫權換取南郡之地。

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權衡利弊之後,孫權一定會答應置換的。

屆時,待主公攻取益州後,以南郡為節點,將荊、益二地連成一片,天下成鼎立之勢,隆中之策成矣。

然後再採取文長之策,養民屯兵,待時機成熟,兵出荊、益以定天下”

諸葛亮不愧是武侯,僅三言兩語,就將江東眾人的心思摸透,所以,南郡之地,幾乎唾手可得。

諸葛亮的想法沒錯,但他高估了江東,高估了孫權,導致隆中之策,落得滿盤皆輸。

魏延也不再沉默,走到軍略圖前,指著江陵沉聲說道:

“軍師,此策雖妙,但有巨大的漏洞,稍有不慎,我等有傾覆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