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從莫府支出數十萬兩,租用石遠船隻,從蘇、湖兩地買來十萬石糧食,又提前備足棉衣、木炭,運送至堡寨。

十一月,朔河冰凍,大雪不斷,積雪平地厚五尺,民屋垮塌,人多凍餒而死,路有殭屍,州官命衙役將屍體埋於馬場外,又於城內設粥棚賑災,度過難關。

這場雪連下一個月,濟州碼頭斷航,京都中本應送至堡寨的糧草、棉衣、軍餉全都滯在半道,動彈不得。

堡寨內外,已成一片凍土,士兵站崗時,四刻鐘便需換一次崗,弓箭手瞭望時,幾乎看不清金虜動向,只能看到一片白茫茫。

金虜缺衣少食,比堡寨還要艱難,在十一月末掛出免戰牌,莫聆風與種家慶一致認為風雪過大,不必枉送士兵性命,也隨之掛出免戰牌。

鄔瑾來信頻頻,只是常停在半道,有時一個月到不了一封,一到時,便是三四封。

十二月初三,莫聆風練兵過後,往屋子裡走,道路兩側都是堆積的雪塊,等待士兵將其推走傾倒,屋簷上結著一溜冰柱子,屋頂上積雪昨日剛剷下來,今天又蓋滿了。

莫聆風回到屋中,殷南送過來一壺熱茶和一碗雜麵窩窩——十萬石糧食,五萬人節省著吃,能夠捱到明年開春。

她拿根筷子,插著窩窩在炭火上烤,烤熱後就著熱水吃了兩個,又拿起鄔瑾來的四封信看了看。

鄔瑾在信中憂心寬、濟兩州災情,又言自己已經到了朔州——朔州連年蝗災不斷,朔州通判在拜蝗神廟時,一腳絆在門檻上,大頭朝下,摔在石板上,再沒起來,皇帝特下敕令,讓鄔瑾理朔州通判事,待朔州通判到任,再回寧州。

莫聆風將信翻來覆去看過之後,望了一眼屋外積雪,一切都是白的,人撥出去的氣都凍的有了形狀,一團團往外冒。

炭盆裡“畢剝”一聲,她拿起火箸,將炭火扒開些,殷南走進來,將一小袋糧食放到她面前:“遊牧卿送來的,說朝廷送來的糧食到了一部分。”

莫聆風開啟袋子看了一眼,就見裡面亂七八糟一團,皺眉道:“這是糧食?”

她伸手進去,抓出來一把細看,就見大米、麥子裡摻雜著發紅的陳米,手指頭一碾就碎,有糠,有乾癟的豆子,這樣的糧食吃下去,士兵必定是有氣無力,到了明年春,高平寨便會失守。

將這一袋糧食交給殷南:“這東西留著,往後大有用途,也讓後營做上幾頓,讓大家知道這是朝廷發下來的糧食。”

“是。”殷南紮緊袋子,收了起來。

“馬料和棉衣到了,也是一樣留一份。”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