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 一條鞭法 (二合一) (第1/4頁)
我成了大佬的掌心寵全文免費閱讀 無限迴圈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大明王朝諸多衙門之中,哪怕沈憶宸有著後世的經驗,依然免不了對於戶部敬佩的五體投地。
原因在於明朝的財務系統,簡直就不是人乾的活,複雜混亂程度遠超程式設計師口中的“屎山程式碼”,幾乎是處於一種無解的狀態存在。
很早之前沈憶宸就曾說過,大明王朝歷經了兩百餘年,才在女真的壓迫之下,財政崩潰在遼東軍餉上面,完全可以稱之為奇蹟事件。
理論上明朝這種混亂財政,早就維繫不了正常的國家體系,卻硬生生靠著小農經濟的慣性堅持許久。
這也就是為什麼,沈憶宸特別看重戶部尚書人選,但凡坐在這個位置上面的是個庸碌之才,國家金融體系分分鐘垮臺給你看。
聽到沈憶宸說要幫助戶部解決糊塗賬,年富完全沒有當真,僅是苦笑道:“沈宮保莫不是看本官焦頭爛額就開始說笑了,戶部這筆爛攤子任誰來都無法解決,只能當個糊裱匠.”
“大司徒,你覺得本閣部特意前來戶部衙門一趟,像是說笑嗎?”
沈憶宸反問了一句,然後換上一副認真神情說道:“想要從本上解決目前胡亂繁雜的賦稅體系,那麼就得大幅度精簡稅制,這個改革方案可以稱之為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這是什麼?”
年富滿臉迷茫的回了一句,確實沈憶宸不像是在跟自己說笑,只是這個“一條鞭法”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一條鞭法簡單點描述,那便是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徵總為一條,合併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
明朝之所以百姓困苦,除了宗室跟士大夫基層成為寄生蟲,吮吸著底層百姓萬民的學業外,還有就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各種苛捐雜稅實在太多了。
單單一個徭役,就分為裡甲正役、均徭和雜泛差役,稅收除了普遍觀念裡面的田賦糧稅,還有各種花裡胡哨的雜稅,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明末“三餉”。
這三餉分別為“遼餉”、“剿餉”與“練餉”,要知道明朝正常符合律法規定的糧稅,不過區區四五百萬兩白銀,“三餉”卻能高達兩千萬兩。
簡單粗暴的描述,就是明朝加餉造成的非法徵稅,高於合法稅收五倍乃至於十倍以上,就這種橫徵暴斂的程度,換哪個朝代也得亡國啊。
萬曆年間張居正建立的“一條鞭法”,就是把各種徭役跟稅收給統合到了一起徵收,全權由地方官吏直接收取辦理,減少了地方豪強“中間商”賺取差價,某種意義上算是減輕了農民負擔,為國家增加稅收。
另外“一條鞭法”把複雜的稅收專案整合簡化,限制了苛捐雜稅的誕生,讓朝廷財政程式得以大大簡化,至少能算清楚大明一年到底能收多少稅,各地支出又是多少。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便是“一條鞭法”把實物繳稅,通通折算成了銀兩,可以說是理清糊塗混亂賬目的基礎!
要知道明朝稅收可不僅僅是收錢,各地還得收上來糧食、布匹、絲綢、棉麻、鹽鐵等等。
反正你能想到的值錢物品,通通能上交朝廷繳稅,導致朝廷財政部門就是一個雜物間。
這種賬目想要折算成白銀弄清楚,恐怕大羅金仙來都沒有用,只有後世的超級計算機才能搞定。
很明顯明朝沒有這個科技水平,那麼就只能用最簡單粗暴的手段,一律用銀錢來繳稅。
其實客觀來說,之前大明朝廷想要用銀錢折算,都沒有這個基礎條件。
原因就在於大明嚴重的缺銅、缺銀,根本就造不出足夠市場流通的貨幣,只有採取以物易物的原始形式來貿易繳稅。
現如今透過沈憶宸這些年的海外貿易,朝鮮、倭國、安南、緬甸、琉球以及東南亞跟西域各國的金屬貨幣,猶如百川匯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