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4 告老還鄉 (二合一) (第2/4頁)
我成了大佬的掌心寵全文免費閱讀 無限迴圈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胡濙沒辦法去贊同沈憶宸,更不想去阻止反對。
面對這種兩難的抉擇,那只有一條路可走,便是致仕還鄉把朝廷紛爭給拋之腦後。
一朝天子一朝臣,胡濙效忠過七任天子,還到了結束自己官員使命的時刻!
“先生,大宗伯貿然上疏乞骸骨,朕該如何應對,立即駁回嗎?”
明朝早在朱元璋時期,就制定了“內外官年七十者,聽令致仕.”
意思就是到了七十歲,就該致仕還鄉,避免任職終身制帶來的效率低下。
不過後面還有補充條款,便是“其特旨選用者,不拘此例”,翻譯過來就是皇帝特旨留用的官員可以不用退休。
但是隨著明朝局勢的發展,基本上官員年到七十沒幾個會真正致仕的。
哪怕就是年老體衰不想繼續當官了,皇帝那邊也會挽留以彰顯自己的重情重信,厚待老臣。
結果就是中樞高官上疏乞骸骨,皇帝會否決,然後再上疏,皇帝繼續否決挽留,直到第三次去意堅決,皇帝才會同意退休還鄉。
如果這名官員身份特別尊貴,比如內閣大臣、吏部、禮部、戶部尚書這種級別,兩三次上疏致仕還不夠,駁回五六七次都有可能,反正就是不讓人走。
胡濙這種七朝元老,要是在朱見清皇帝任期內貿然致仕,外界會胡亂猜測造謠天子沒有容人之心,影響到帝王英明神武的形象。
這也就是為什麼,明良帝朱見清特別重視胡濙的致仕上疏,想要沈憶宸幫著抉擇的原因。
“回陛下,大宗伯年近八旬,早該頤養天年。
卻為了大明江山社稷殫精竭慮,嘔心瀝血,乃朝野內外官員之表率!”
“如今大明在陛下的治理下,可謂是民富國強四海昇平,大宗伯也可以了無牽掛的回鄉安度晚年.”
“臣建議按照流程三度挽留大宗伯,再同意並賜予厚賞,既圓了老臣之願,又安了百官之心.”
沈憶宸從上疏奏章的淚痕,看出來這名歷經七朝老臣內心的無奈跟掙扎,於公於私讓胡濙在此時致仕都是最好的選擇,他已經不屬於這個全新的時代!
“那……那就依照先生所言.”
沒有過多的考慮,亦或者明良帝這個年齡階段,不可能看清楚複雜官場。
憑藉著對沈憶宸這名老師本能的信任,朱見清就同意了對方的建議,等三度上疏致仕過後,便厚賞胡濙告老還鄉。
站在一旁的曹吉祥臉色卻十分凝重,他清晨看到禮部尚書胡濙的乞骸骨奏章,其實並沒有多想,原因就在於胡濙致仕上疏不是第一次。
正統九年,景泰二年,再加上這次的明良二年,幾乎每換一位帝王,胡濙都會選擇上疏致仕一回。
往往在皇帝強硬挽留之後,胡濙就選擇偃旗息鼓,繼續擔任他的禮部尚書。
但是這一次沈憶宸回答的過於痛快乾脆,彷彿是有備而來一般,這讓曹吉祥不由懷疑他跟胡濙在背後,是否達成了某種不可告人的密謀。
當初石亨可是被沈憶宸給玩弄在鼓掌之中,哪怕自己都沒有佔的任何便宜,再加之前任內閣首輔陳循,以及吏部天官王直,某種意義上都是被沈憶宸給逼走。
現在又多了石璞跟胡濙,這樣下去閣部大權盡繫於一人之手,日後單單靠著自己的司禮監如何抗衡。
可問題是,胡濙身為文官集團領袖,並且如此的德高望重,到底被沈憶宸拿捏住了什麼把柄,要像石璞一般主動致仕辭官?
曹吉祥想不明白這一點,看來等皇帝召見完畢之後,自己得立馬動用東廠番子好好查探一番。
不對,是應該重組東廠!
東廠其實在明朝前中期,跟錦衣衛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絡,準確來說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