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寧早就心生不滿,接下來得找個時機敲打發難。

可對於沈憶宸,喜寧一路相處下來還是比較滿意的。

這裡面不單單有刻意拉攏的因素,更多在於此子實在太會做人交際!以往喜寧鎮守地方與文武大臣打交道,很多文人表面上看似恭敬,骨子裡面卻始終有著一股對太監的輕蔑。

沈憶宸功名達到了文人巔峰,卻絲毫感受不出那股傲慢與輕視,言談舉止讓人如沐春風,簡直挑不出來任何的毛病。

逐漸喜寧也慢慢明白,為何沈憶宸能在朝中如魚得水,短短時日內平步青雲官至左春坊大學士,還獲得了經筵講官席位。

就這情商跟圓滑,完全不輸很多當官幾十年的老油條,加之背靠勳戚集團的大樹,他不上位誰配上位?沿著艞板走下船,杭州知府趙浩然看到沈憶宸後,主動拱手招呼道:“在下杭州知府趙浩然,見過沈提督.”

明朝“提督”並不是正式官職,一般是用在武官身上,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

不過沈憶宸被皇帝任命提督軍務,地方官員見到他自然得尊稱一聲沈提督,而不是像喜寧那樣簡單稱呼為沈翰林。

正四品的杭州知府自稱在下,面子算是給足了,沈憶宸於是也客氣的回應道:“下官翰林侍讀學士沈憶宸,見過趙府尊.”

聽到沈憶宸自稱下官,趙浩然連忙擺手道:“不敢當,不敢當,還請沈提督莫折煞在下.”

趙浩然這話並不是什麼恭維客氣,而是真有些被嚇到了。

先不說沈憶宸的名氣跟身份,單單他那個翰林院侍讀學士官銜,別看品階是區區從五品,實際上放在京官行列中能略壓四品緋袍大員一頭。

趙浩然僅是個地方正四品官,哪敢在沈憶宸面前託大,硬接這一聲“下官”?對於趙浩然的謙讓,沈憶宸笑笑沒有反駁,確實客氣一下就行了,哪怕沒有僉都御史的加銜,翰林清貴面對地方官,也無需自稱下官。

“你們文人就是在意這些繁文縟節,咱家一路舟車勞頓有些累了,還請趙知府帶路吧.”

喜寧沒興趣聽沈憶宸與地方官互相恭維,相比較王振還講究文人禮節,他這個沒讀過內書堂的蒙古人,才是宦官的標準模樣。

那便是對於地方低品階官員呼來喝去,完全沒有“禮賢下士”的覺悟。

“喜公公勞累了,是下官考慮不周.”

感受到喜寧當不滿,趙浩然趕緊緻歉,並且掛上一副賠罪的笑容繼續說道:“下官與杭州府諸位同僚,已在府衙設下了接風宴,還請喜公公與沈提督賞臉.”

“請.”

說罷,趙浩然側過身來,做出來一個請的手勢。

“嗯.”

喜寧點了點頭應了一聲,便揹負雙手踱步前行。

恭迎的“主角”都走了,杭州府地方官員自然得跟在身後作陪。

不過就在此時,沈憶宸發現杭州府衙官員中,有著一張熟悉的面孔,目光下意識就盯著對方。

感受到沈憶宸的目光,本來還有些躲閃的這名地方官,只能硬著頭皮拱手行禮道:“下官杭州府通判徐東海,見過沈提督.”

聽到徐東海這個名字,很多回憶瞬間湧入腦海中,難怪自己會覺得有些眼熟。

沒想到當初那個號稱昭文書院“神童”的徐東海,如今已然成為了杭州府地方官員。

從正六品的官階跟年紀來看,確實沒有“傷仲永”,當得起神童稱號。

“徐通判,久違了.”

沈憶宸拱手還禮,臉上還掛著一絲淡淡的笑容。

當年確實有過一些紛爭,可如今時過境遷,再回頭看不過是些文人相輕的小事。

更別說當年的徐東海才十三歲,放在後世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