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指揮同知魏平正的質問,讓李達一時啞口無言,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他之所以會推斷出蒙古瓦刺部的戰略意圖,一方面是來到遼東後,透過邊境行商以及女真韃官收集來的訊息,得知了蒙古三部統一後的真正戰爭潛力。

另外一方面,是沈憶宸多次強調北方蒙古的威脅,李達相信以沈憶宸的遠見卓識,是絕對不會出錯的!可這些理由要較真的話,不過是“道聽途說”,李達根本就拿不出什麼實證,更無法憑藉三言兩語說服遼東都司決策層。

看到李達沉默不語,總兵曹義清咳一聲,幫他解圍道:“年輕人與韃虜接觸不多,缺少判斷經驗是可以理解的,魏同知不必苛求.”

“不過既然邊堡守軍發現了大批蒙古騎兵,吾等還是不得不防.”

“這樣吧,本帥傳令下去讓各邊堡加強戒備,另外給朝廷通報一份軍情,後續再視情況酌情應對.”

曹義都發話調和了,這個面子魏平正不得不給,他只能拱手道:“是,末將明白.”

與此同時,都司李純也順勢附和道:“曹總兵老成持重,坐鎮遼東定保萬無一失,李參加無需多慮.”

面對總兵跟都司的不以為然,李達心中卻隱約感到不安。

加強戒備跟通報軍情這些應對措施,說穿了不過是些場面話,並不能算真正的戰備或者戰前動作。

若是蒙古騎兵真的大規模進攻,單靠這些遠遠不夠!“曹總兵,要不末將……”李達拱手本想說要不自己去邊堡駐防,親臨一線監視蒙古騎兵的動向。

可話剛說了個開頭,就被曹義打斷道:“本帥早年間協助巫總兵守衛遼東,再到自己接任遼東總兵一職,算起來已經有十幾個年頭.”

“韃虜是有逐鹿中原的狼子野心,可沒有踏入中原的實力。

甚至就先瓦刺也先,恐怕他自己都不敢想象能攻陷京師.”

“為將者當穩如泰山,你未來還有大好前程,要學會沉住氣.”

說罷,曹義還拍了怕李達的肩膀。

說實話,對於這個年輕的武將後輩,曹義內心裡面還是很看好跟欣賞的。

要知道到了宣德、正統年間,老一輩的功勳外戚逐漸老去,接替他們職位的武官二代們,大多是屬於紈絝子弟,爛泥扶不上牆的那種。

最知名的莫過於黔國公沐英的次子沐晟,麓川仗打的稀爛不說,還畏敵如虎丟盡大明勳戚臉面,最後得靠時任兵部尚書的王驥收拾爛攤子。

李達得到成國公朱勇舉薦來到遼東,再加上他父親都督僉事的身份,曹義本以為這小子是來鍍金的,混個一兩年戍邊履歷再調回京師升官。

結果沒想到是將門虎子,李達來到遼東這一年時間裡面,從未在都司駐地貪圖享樂過,反而身先士卒多次奔赴前線堡城戍邊。

深厚背景加上出色能力,讓曹義把李達視為帥才來培養跟看待的,所以才會出面調和以及循循教導。

某種意義上曹義說的沒錯,土木堡事變發生之前,也先的戰略計劃更類似於一場大規模的打秋風。

透過攻陷明朝西北方向重鎮,開啟一條掠奪人口糧食跟錢財的通道,從而完成對大明的復仇,以及捍衛蒙古鐵騎的尊嚴。

戰前動員也先還發話過:“縱不得其大城池,使其田不得耕,民不得息,多所剽掠,亦足以逞.”

翻譯過來的大概意思,就是要實在攻不下明朝大城池,擾亂他們的正常耕種生活也可以,最好是掠奪錢財回來,這就比較滿足了。

結果誰能想到明軍一敗塗地,莫名其妙把大明皇帝都給俘虜回來了。

這極大的刺激了也先的慾望跟野心,想著順勢攻下京師馬踏中原,才有了後面于謙領導的京師守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