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遭逢陛下危難,臣願領軍前往土木堡馳援!”

孫太后跟滿朝文武還在震驚之際,沈憶宸就已經緩和了心境,轉身拱手請命。

土木堡不僅僅是明朝國運的轉折點,更是朝廷勢力格局的洗牌點。

不管是為了宣大跟親征軍數十萬將士,還是為了九邊重鎮數百萬百姓,甚至是為了自己以後掌控朝局,沈憶宸都不可能錯過這個歷史節點。

讓沈憶宸領兵馳援?皇太后孫氏聽到這個請命,哪怕此刻內心已經慌亂不已,依舊沒有立馬答應下來。

後宮女子就算沒有攝政經歷,終究還是能耳濡目染點朝廷權勢紛爭。

一旦答應讓沈憶宸領兵馳援,就相當於正式承認了他領軍赴京的舉動,並且還在官方層面授予了他統帥權!別說孫太后對沈憶宸並不放心,認為此子有謀逆犯上之舉。

就算是個絕對信任的忠臣,五六萬大軍交付到他手上,還是在京師要害腹地,恐怕都不敢輕易做出決定。

孫太后無法當機立斷,自然有人幫她下定決心。

“太后,土木堡乃高嶺,一旦宣府烽燧防線被韃虜攻佔,此地就變相成為了絕境,為了陛下安危還請迅速調兵馳援!”

一直默不作聲的內閣大臣陳循,此刻終於站了出來發聲。

內閣首輔曹鼐隨軍出征,那就意味著陳循不管有沒有足夠的資歷,他就是目前紫禁城排在首位的閣老,代表著明朝內閣的站隊。

皇太后不喜沈憶宸也好,閹黨想要問罪沈憶宸也罷,宮廷之爭不能影響到天下大勢!現如今皇帝塞外被圍,如果出現了什麼三長兩短,對於明帝國是個無比沉重的打擊,嚴重甚至會讓整個北方防線崩潰,重蹈當年趙宋衣冠南渡的覆轍。

當務之急是要想辦法馳援解圍,而最近跟最有實力的援軍,便是沈憶宸率領的福建跟山東兵馬!“陳中堂所言甚是.”

前面同樣保持著旁觀姿態的禮部尚書胡濙,出列贊同的陳循的建議。

當年明宣宗託孤五大臣,還活在世上的僅剩下英國公張輔跟禮部尚書胡濙。

英國公隨軍親征後,胡濙的資歷跟地位在朝堂上無出其右,他才是真正的定海神針。

“成國公部兵敗,代表著陛下的親征軍喪失了機動力量,沒有外部兵馬馳援的話,很容易被瓦刺騎兵一路追殺.”

“家國為重,望太后主持大局.”

胡濙沒有點明讓誰去馳援,但這種局勢下就是預設沈憶宸領軍。

明朝前中期的派系鬥爭,與明朝末期的黨爭本質區別就在於,哪怕鬥得再怎麼厲害,家國天下還是被放在了底線之上。

諸如王振這樣的閹黨得勢,都沒有大肆打擊文官集團跟勳戚集團,僅僅是保持著自己的優勢地位。

而後期什麼楚黨、浙黨、東林黨,是真正的黨同伐異,不允許政治對手在朝堂上有任何的生存空間。

聽著閣部大臣的進言,皇太后孫氏心中依舊猶豫不決,她擔心自己兒子會出意外,同樣擔憂沈憶宸這種人會趁勢而起。

“太后,國難當頭,還請早下決斷!”

于謙等了一會兒見到孫太后沒有出聲,於是站了出來催促一句。

京師剩餘守備軍,加上各府衙役都不足兩萬,你不讓沈憶宸率軍馳援,難道還想等著外地班軍赴京嗎?“太后,請早下決斷!”

“太后,事情從急,分秒必爭啊!”

文武大臣紛紛出列勸說,就連郕王朱祁鈺,此刻都站起身來進言道:“母后,皇兄身處險境,當以社稷為重.”

眾意難違,孫太后緩緩站起身來,掀開面前的珠簾目光死死望著沈憶宸道:“哀家命你即刻率軍馳援宣府,別忘了皇帝曾經對你的天恩聖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