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邊大同鎮的烽燧防線,早在西寧侯兼大同總督宋瑛戰敗陽和的時候,就被瓦刺大軍給橫掃一空。

從而導致了明軍在情報上陷入被動,成國公朱勇主動追擊瓦刺主力,反而全程處於敵人的監控之下。

現在宣府都指揮僉事楊俊脫逃,不單單是讓明英宗的親征軍沒有了邊堡衛城的依靠。

更重要一點桑乾河水源地,就處於棄守的獨石堡附近,這下還怎麼依靠桑乾河畔紮營?另外從楊俊的望風而逃中也可以看出來,拉垮的勳戚二代對於明軍造成的危害,歷史上明英宗能陷入土木堡絕境,跟獨石堡棄守可以說有著直接關係。

甚至於謙在京師守衛戰後,還曾這樣評價過楊俊:“曩自逆虜犯邊,俊望風奔潰,將獨石永寧等十一城並棄之,遂使邊境蕭然,守備蕩盡,虜寇往來如在無人之境,聞者無不痛恨.”

戰爭走向就是這樣以點帶面,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宣府烽燧防線失守,那朕該怎麼辦?”

聽到駙馬都督井源帶來的軍情訊息,明英宗朱祁鎮此刻連表面鎮定都做不到了,直接就語氣慌張的朝著帳內群臣尋求應對之策。

眼看著親征“鬧劇”走到了這一步,沉默許久的英國公張輔,終究還是沒有忘記他身上的勳戚職責,沒有忘記當年先帝託孤時候的囑咐。

明哲保身的退縮,還是沒有敵過那腔忠君報國的熱血。

於是張輔走出官員佇列拱手道:“陛下,臣有上下兩策應對當前危機.”

“英國公還請快快直言!”

彷彿溺亡之人看見救命稻草一般,朱祁鎮看到英國公張輔站了出來,瞬間就有了一種依靠。

畢竟英國公從軍五十載,曾跟隨著永樂大帝南征安南,北伐蒙古。

朝中論資歷經驗,再也沒有高出英國公的勳戚。

哪怕紅極一時的成國公朱勇,都要稍遜一籌。

“是,陛下.”

英國公張輔應了一聲,然後挺直了自己的背膀,從容不迫說道:“上策為蒙古韃虜能大勝成國公部,必然主力集結在鷂兒嶺一帶,距離宣府邊堡還有一段距離.”

“這就意味著此刻楊俊棄守的獨石等十一座邊堡,蒙古韃虜的守軍定然不多。

如果我軍能搶佔先機發動進攻,說不定能一舉奪回宣府邊堡,徹底斷絕紮營後顧之憂!”

“那下策呢?”

聽到還要主動進攻蒙古大軍,朱祁鎮想都沒有細想,直接就詢問起下策。

之前派出六萬精銳騎兵出擊,結果落得個損兵折將的局面,差點沒有全軍覆沒,難道還要重蹈覆轍?“下策為改走紫荊關回京,雖然那邊地勢平坦更有利於騎兵衝鋒。

但是深入關內也先同樣承擔很大風險,更無法打出合圍的殲滅戰.”

“斷臂求生之下,能保證陛下跟大部分將士安然返京!”

英國公張輔的下策,就是徹底把明軍給擺放在弱者的位置上,只求不要被圍殲就好。

事實上隨著陽和之戰跟鷂兒嶺之戰的慘敗,明軍不僅僅喪失了幾乎所有的機動部隊,質量上面對瓦刺大軍已然處於下風。

甚至就連戰兵數量上,其實對比蒙古三路大軍,實則都陷入了劣勢。

自知之明的主動承認為弱者,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

但選擇下策的話,說好聽點是撤退,難聽點更像是一場逃亡。

等於提前宣佈了朱祁鎮御駕親征失敗,徹底沒有了翻盤蒙古大軍的希望。

人很多時候,偏偏就少了點自知之明,哪怕局勢已經到了不可逆轉的地步,朱祁鎮依然不願意在此時就承認自己的失敗。

“英國公,是否還有其他辦法?”

面對皇帝的詢問,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