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先生所見略同,那朕便即刻下令,命成國公跟恭順侯尋找韃虜主力,同時回京路徑改走居庸關!”

做出這個決定之後,朱祁鎮臉上神情,有著一抹抑制不住的興奮,彷彿為自己的英明神武感到自豪。

殊不知,瓦刺也先同樣不想放任明軍安穩撤離,他早就枕戈待敵做好了決戰的準備,就等著朱祁鎮自投羅網!殿後的成國公朱勇,很快就收到了皇帝的諭令,當他看完聖旨上內容後,臉上神情可謂是無比凝重。

成國公朱勇征戰沙場數十載,與蒙古人交手的次數更是數不勝數。

他的戰場直覺告訴自己,這次絕對不能主動出擊,否則就等同於給了瓦刺也先可趁之機。

更何況西寧侯宋瑛的陽和慘敗才過去多久,蒙古人來勢洶洶遠比以往要強大,六萬殿後的騎兵部隊,可能並沒有想象中的優勢那麼大。

“公爺,就讓末將率領兵馬,去找尋瓦刺部主力的蹤跡吧.”

還沒等成國公朱勇作出決斷,恭順侯吳克忠就主動請纓。

吳克忠蒙古人出身,父親吳允誠是跟隨明成祖朱棣靖難封爵的韃官,後來為了避免字面上的貶義,就把韃官的韃字,改為了“達”字。

蒙古韃官在明朝官場中站穩腳跟,靠的就是赫赫戰功來保持家族長盛不衰。

現在寸功未立便班師回京,對於軍中很多武將勳戚而言是不滿意的。

他們還等著這次大戰加官晉爵,為子孫後代打下一片基業。

現在皇帝再次改變主意主動出擊,吳克忠自然是不願意錯過這個機會。

“現在敵情不明,不宜分兵主動出擊.”

成國公朱勇搖了搖頭,拒絕了恭順侯吳克宗主動請纓的想法。

他總感覺這次朝廷兵馬,陷入了一個巨大的陰謀漩渦裡面。

以也先太師統一蒙古的權謀手段,怎會到目前為止不做出任何動作?沒有跡象,恰恰表明也先在準備大動作!只不過朱勇話音剛落下,身旁就響起了一道悠悠的聲音:“公爺,這可是萬歲爺的旨意,咱家認為還是遵旨為好.”

說這話的不是別人,正是朱勇部的監軍劉僧。

隨著明英宗愈發倚仗宦官集團來平衡朝中勢力,不僅僅是王振做到了權傾朝野,其他宦官同樣雞犬升天,囂張的不可一世。

再加上劉僧監軍的身份,貴為成國公在他面前,都不得不摧眉折腰。

“劉公公誤會,陽和之戰雖然大同在郭都督同知的堅守下未曾淪陷,但由於烽燧城堡的大量失守,整個烽火情報系統已經被摧毀,我們對瓦刺部行蹤一無所知.”

“兵者,詭道也,本公對也先計劃不得不防.”

明朝的陽和慘敗,除了損失四萬精銳邊軍外,還導致整個邊堡烽火情報系統崩潰。

以往藉助邊堡、長城、衛城等等防禦體系的烽火臺,幾乎可以第一時間發現蒙古大軍,並且跟蹤敵人的走向。

現在明軍完全就成為了“瞎子”,而隱藏在暗處的也先,佔據著絕對的先手優勢。

“咱家不知道什麼叫做詭道,只知道萬歲爺的聖諭必須遵命.”

“成國公,莫非你想要抗旨不遵?”

當劉僧說出這四個字的時候,朱勇的一切謹慎都變得蒼白無力,皇命不可違!“恭順侯,本公命你率領一萬精兵探查瓦刺部蹤跡.”

“切記,有訊息就回營稟報,莫急功近利!”

下令完後,成國公朱勇還不放心的囑咐了一句。

恭順侯吳克忠作戰勇猛,並且對明廷忠心耿耿。

但驍勇有餘,謀略不足,很容易上頭被敵軍牽著鼻子走。

瓦刺也先的謀略手段,遠非以往那些蒙古莽漢可以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