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未參與正統十一年的正旦朝會。

加上今年規模又遠超往屆,沈憶宸更得精心準備,以防引發皇帝的不滿。

“我知道了.”

對於賀詞這玩意,沈憶宸感覺就如同給嘉靖帝的青詞一般,一堆華麗辭藻堆砌的廢話,於國於民毫無意義。

但官場就是如此,哪怕明知這屬於“不問蒼生問鬼神”的範疇,你也得盡力配合。

“對了,還有一件事情妾身差點忘記了.”

陳青桐說罷,就轉身從書桌上拿過來一封拜帖。

“這是夫君下午不在之時,高閣老命人送過來的一份拜帖,你開啟看看吧.”

明朝閣臣中,只有一人姓高,那就是高穀。

沈憶宸雖然曾經在高穀手下任事,但與他的關係可以說互相對不上眼。

僅在離開東閣的那一天,雙方推心置腹的說了一番話,算是保留了體面。

可哪怕如此,沈憶宸與高穀也並無任何私交,他怎麼會給自己拜帖?帶著這份疑問,沈憶宸開啟信箋,上面寫著楊溥年後將運棺歸葬於湖北老家,邀請他前往楊府共同祭奠一番。

“楊閣老仙去乃朝堂一大損失,夫君身為翰林回京,於情於理當前去祭奠.”

陳青桐看到拜帖內容後,輕聲說了一句。

楊溥在正統朝文官裡面,地位資歷是毋庸置疑的。

逝世當天就連明英宗朱祁鎮都為他輟朝一日,文武百官前往楊府祭拜。

沈憶宸是翰林晚輩,並且還在東閣歷練過,沒在京師還無所謂,如今回京都不去祭奠楊溥會遭人話柄,更何況還有閣臣高穀的拜帖相邀。

“嗯,我明日便去.”

沈憶宸點頭答應,心中卻生出一股疑惑,高穀沒必要用一份拜帖,來特意提醒自己要去祭奠楊溥吧?看來想要弄清楚背後緣由,只有明日見到高穀後才能得知了。

正統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下了一夜的大雪把整個京師都銀妝素裹起來。

按照拜帖上約定的時間,沈憶宸坐上馬車前往楊府,卻遠遠就看到高穀站在府前,同樣注視著自己的馬車。

“下官拜見高中堂.”

下了馬車後,沈憶宸恭敬的朝著高穀行禮。

不管以前如何不對付,那都是過去的事情了,日後大機率得同堂共事。

“向北,許久未見,你變了許多.”

看著眼前的沈憶宸,高穀蘊含深意的說了一句。

這句話有著一語雙關的意味,除了外表要消瘦黝黑外,沈憶宸的氣質也與離京之時,有著很大的不同。

“人總要逐漸成長的.”

沈憶宸淡淡回了一句,自己確實不是一年多前,那個在高穀面前的東閣“實習生”了。

“是啊,人總是要成長的.”

“還記得吾曾說過,期望向北你歸來之時,便是山東萬民安康之日.”

“今日再見,已然功成名就,造福萬民!”

高穀有些唏噓不已,誰又能想到這個“離經叛道”的狀元郎,真能完成文人三不朽中的立功。

“高中堂過贊,下官愧不敢當.”

望著沈憶宸依舊是副滴水不漏的模樣,高穀注視了他片刻後,便蘊含深意的笑了笑,不再多言。

“向北,隨我進去吧.”

說罷,高穀便轉身踏入楊府,沈憶宸緊隨其後。

進入府中,沈憶宸左右打量了幾眼,相比較楊溥生前的地位權勢,這座府邸就顯得異常低調。

既無規格宏大的建築面積,又無精美絕倫的裝飾擺設,整體看下來僅僅與三四品京官宅邸差不多,誰能想到這曾經權傾朝野的楊元輔宅院?不過這種樸素府邸,某種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