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督憲可在?”

武清伯石亨沒有停留太久,號令著麾下將士就來到了最前方。

“下官見過武清伯.”

沈憶宸策馬來到石亨的面前,朝著他拱手行禮。

“沈督憲這一戰打出了我大明虎賁的威風,著實令人敬佩!”

石亨拱手還禮,語氣中充滿了肯定跟感慨。

身為一名三元及第的文官,揮師北上馳援遼東,硬生生靠著三萬多人以寡敵眾,還差點領軍把蒙古太師也先給斬於馬下。

最重要的是,沈憶宸身先士卒衝到了這裡,一般武將恐怕都沒有他這份血性跟亡命。

整個大明除了靖遠伯王驥,再無文人提三尺之劍,可以跟沈憶宸此舉相提並論。

如果一定要再加一個的話,那只有于謙了。

“這是我大明將士悍不畏死,下官不敢居功.”

沈憶宸習慣性的保持謙虛的態度,把功勞歸咎於身後計程車兵。

“沈督憲過謙,戰場兵貴神速,那本伯就不在這裡與你多言,還得去好好追擊韃虜殺他們個人仰馬翻!”

說這句話的時候,石亨臉上浮現出一抹厲色。

陽和之戰單騎逃亡的經歷,是自己入伍從軍這麼多年來最大的恥辱,曾經遭遇到的嘲笑跟輕視,需要加倍從韃虜身上給討回來。

這就是為什麼,石亨率領先頭部隊數百里快速馳援了過來,除了要緩解沈憶宸兵力不足的缺陷外,他更是渴望著與太師也先再度交手,看看誰才是戰場的王者!“那下官便不耽擱武清伯追擊.”

沈憶宸沒有下令麾下將士共同追擊,一方面是經歷過徹夜大戰後,將士們傷亡巨大已經達到了極限,想要追擊也心有餘而力不足。

另外一方面,自己解了遼東之圍算拿到了赫赫戰功,再去分追擊韃虜這一杯羹,屬實有些過猶不及,從而跟武清伯石亨之間產生芥蒂。

石亨並不是一個大度的人,特別在飛黃騰達的時候,更是膨脹萬分。

不是萬不得已,沈憶宸不想得罪這種武夫。

“好,待本伯提來也先的頭顱,再與沈督憲相見!”

說完這句話後,石亨便率領著麾下兵馬,急速穿越過沈憶宸身邊去追擊撤退的蒙古大軍。

就在石亨部前腳剛離去的瞬間,後腳遼東總兵曹義就來到了沈憶宸的面前,只不過受限於蒙軍圍城,他無法收到朝廷關於沈憶宸遼東總督的任命訊息。

所以當見到沈憶宸時,他還以為對方僅僅是兵部侍郎,於是拱手道:“遼東總兵曹義,謝過少司馬馳援!”

曹義此刻語氣充滿了感激,如果不是沈憶宸關鍵時刻出現在蒙軍後方,恐怕寧遠衛城此時已經攻陷,城中兩萬多將士跟傷兵很難在韃虜屠刀下倖免於難。

“同朝為官守我大明疆土,曹總兵毋需言謝.”

“另外本官這裡還有一道聖旨,請曹總兵接旨!”

聽到沈憶宸攜帶聖旨而來,曹義與身後的眾將士趕忙單膝跪地領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兵部侍郎沈憶宸馳援遼東,為保證上下軍令通暢,共志成城迎擊韃虜,特任命為遼東總督軍務,都司官員武將接受其節制,欽此!”

“臣領旨,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曹義為首的遼東武將高呼萬歲領旨,可心中卻是震驚無比。

沈憶宸如今在大明不是什麼默默無聞之輩,他的入仕升遷路線可謂世人皆知,特別在土木堡一戰後掩護親征軍退守關內,更是在武將群體中打出來赫赫威名。

但哪怕如此,他也不過才是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能以從龍之功高居正三品兵部侍郎,且官拜東閣大學士,已然開創歷史紅極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