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主,我們袖手旁觀嗎?”

聽到沈憶宸確認就只是看看,卞和臉上神情寫滿了詫異。

要知道以往沈憶宸以天下為己任,有著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孤勇者氣質。

哪怕被眾人所猜疑,所誤會,所不解,卻依然秉持著公心大義,只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四萬多遼東軍陷入險境,很難想象“袖手旁觀”這種事情,會發生在沈憶宸的身上。

“督憲說的沒錯,我們確實只能袖手旁觀.”

站在一旁福建水師參將李瓚,語氣沉重的附和了一句。

他是一名職業軍人,比卞和這種文人更加了解戰場局勢。

韃虜圍城兵鋒正盛,就算沈憶宸率領著這三萬多人前去馳援也於事無補,想要破局只有讓韃虜攻城消耗銳氣。

遼東已經下了大雪,後續將越來越寒冷,只要遼東守軍據城防守拖住一段時間,就能為沈憶宸贏得以少勝多的戰機。

戰爭本來就是殘酷的,放在大局上沒有人不可以被犧牲,遼東軍如果沒有必死一戰的搏命決心,那麼就沒有活下去的資格。

常言道慈不掌兵,李瓚很欣慰沈憶宸做出這樣的決斷,這才是一名成熟合格統帥應該有的表現!不過就在此時,李達等人從船艙中走了出來,他已經聽到了卞和跟沈憶宸兩人的對話。

站在理性的角度上,李達明白沈憶宸是對的,這樣直接馳援寧遠衛城無異於送死,說不定韃虜就打著圍點打援的主意。

可站在感性的角度上,遼東軍是李達的袍澤弟兄,是這兩年來浴血奮戰的戰友!沒有駐守過遼東,就無法感受到在關外的苦寒之地,面對無盡的黑暗跟敵人,只有依靠身邊袍澤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相比較袖手旁觀,李達更願意同生共死!猶豫片刻後,李達下定決心走到了沈憶宸的身旁,朝他開口說道:“向北,寧遠衛城類似於宣府懷來城,城牆高度跟面積是無法抵擋也先率領的蒙古大軍.”

“要不這樣,你率領中軍主力等待戰機,我率領遼東部的弟兄們先行登陸,看能不能襲擾韃虜緩解寧遠衛城的壓力.”

李達能說出這樣的話語,做出這樣的決定,沈憶宸並不意外。

當年在應天府時期,他就是一個性情中人,否則單單靠著拳頭跟身板,是無法真正讓一群小弟交心,甚至願意跟隨著來到遼東戍邊。

可站在大局的高度上,沈憶宸不能答應李達這樣的請求。

“不行,船上攜帶的戰馬不多,根本就無法跟蒙古鐵騎對抗。

另外也先並不知道我們的行蹤,只有出其不意的給他們致命一擊,才能解除寧遠衛城的困境.”

“但我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弟兄們戰死啊!”

面對沈憶宸的拒絕,李達情緒有些激動起來。

明明知道弟兄們正在寧遠衛城血戰,自己身為遼東軍的一份子,卻選擇袖手旁觀,這是他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事情!“難道你登陸馳援了,就能改變局勢嗎?”

沈憶宸反問了一句,他相信李達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那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強!”

這就是李達的性格,一如既往的血性仗義,哪怕明知山有虎,依舊偏向虎山行。

“可你有沒有想過,船上這數千遼東軍同樣是你的弟兄袍澤,他們也有父母妻兒!”

對於局勢的無力憋屈,加上李達的“任意妄為”,讓沈憶宸的情緒也上來了,指著身後的大明艦隊怒吼了一句。

“男兒戰死沙場是善終,選擇提三尺之劍就要有這個覺悟,我相信遼東軍的弟兄們不會放棄袍澤.”

面對沈憶宸的質問,李達依舊強硬的頂撞著。

與其他只想要邊關鍍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