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王巹不想得罪人,其他廷議官員,同樣不願意做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再次全場沉默。

一次也就罷了,接連出現兩次無人應答,這下朱祁鎮真的有些怒意上來了。

今天這場廷議到底什麼情況,群臣都變成了啞巴嗎?“王愛卿,你來給朕推薦一名治水能臣!”

既然無人願意應答,朱祁鎮乾脆把矛頭指向了吏部尚書王直。

身為六部之首大冢宰,理應對各官員能力有所瞭解,他還裝聾作啞就不合適了。

“回稟陛下,臣認為這封治水策既然乃徐檢修所寫,那他自然要比旁人更熟悉,可謂當仁不讓.”

當日徐珵的越級上疏,讓王直看到了他眼中的慾望跟野心。

現在沒有人願意接下這樁差事,而徐珵又想博個出頭機會,乾脆成人之美,也可一舉兩得。

聽到王直的推薦,朱祁鎮覺得言之有理,下意識的點了點頭。

就在他準備欽定徐珵治水的時候,工部侍郎王佑站了出來奏事道:“啟稟陛下,徐檢修久居翰林院,且官銜較低,恐無法服眾!”

“臣心中有更為合適的人選!”

工部侍郎王佑的言語,讓在場群臣都倍感意外,工部尚書王巹不是才說過還未決定好推薦之人,他這樣跳出來不是相當於打部門老大的臉?但很快就有人回味過來,王佑可是鐵桿閹黨,王振公開收的義子。

他這般舉動肯定不可能是自己的意思,必然是王振的授意,那他們到底想要推薦誰去?“王卿家,說說看你推選之人.”

“臣認為翰林院沈修撰,乃最合適之人選!”

此言一出,全場譁然。

明朝“非翰林不入內閣”的潛規則,很多人都知道。

但其實明朝還有一條潛規則,那就是“外官不得入中樞”!終明一朝接近兩百名閣臣,由地方進入到京師權利中樞的可謂是屈指而數,內閣首輔更無一人是由布政使、巡撫、總督等外官擔任。

沈憶宸乃狀元及第,現在更是入了東閣進學,仕途的青雲梯都已經搭建好了,只需要熬熬資歷成為閣部大臣,簡直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他一旦出任外官,就算有著京官翰林的底子,不至於全然無希望入內閣。

但經歷過這麼一番外派,再入權利中樞的難度將會倍增,甚至是從零開始!所以在明朝流傳著這麼一句話:“進士初選美官,則惟循資而可立登要地。

一除外職,則雖有才而或終滯下僚.”

意思就是進士選拔成為翰林美官,只要循規蹈矩熬資歷就能登入要害部門。

而一旦去了外職,哪怕有才仕途也將停滯不前,終成職位低微的官吏!而且更重要一點,京官享受的政治資源,更是外官所不能比擬的。

就好比于謙問罪,他入仕了這麼多年,積累的人脈關係,還不如沈憶宸這個年輕人!另外長時間不在皇帝面前刷臉,聖眷再怎麼隆盛,也會隨著時間冷淡下去。

一代新人換舊人,當你好不容易再返回京師,卻發現當紅政治新星已然不是自己,那真就是虧大了!“沈修撰……不太合適吧.”

朱祁鎮遲疑的說出這句話,他自然明白翰林外派為官意味著什麼,就算山東治水形勢比較緊急,私心也不願意這麼做。

某種意義上來說,朱祁鎮性格屬於那種,你只要獲得了他的認可,哪怕是個奸臣,他也會玩命罩著你的皇帝。

就好比王振差點沒把大明弄亡國,朱祁鎮在翻身之後,居然還給他建造“旌忠祠”祭拜,這放在任何一個皇帝身上,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回稟陛下,沈修撰乃三元及第,六元魁首,在天下文人士子中享有極高聲望,可以力排眾議.”

“並且沈修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