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多管齊下(二合一) (第1/4頁)
我成了大佬的掌心寵全文免費閱讀 無限迴圈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回到張秋鎮的臨時駐地,沈憶宸首先找來了目前負責運河上收糧的把總伍東。
吩咐他在與來往商戶打交道收糧的同時,把張秋鎮重新開埠的訊息傳播出去。
另外還要加上一條,未來將有百萬流民齊聚於此,共建河工大業。
任何願意來到張秋鎮購買商鋪、庫房的客商,將優先獲得官府的物資供應權。
百萬流民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物資堪稱是天文數字,只要能成為沈憶宸的供應商,毫無疑問將賺的盆滿缽滿,不用再憂慮銷路問題。
並且沈憶宸這段時間在運河上與商家收糧,始終貫徹著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方針,從未有過賒賬、拖欠、賴賬的情況發生。
相比較以往大明官府的強買強賣作風,簡直是童叟無欺,商業楷模!有誠信交易的基礎跟口碑在,運河上來往商家十分樂意與沈憶宸做生意,也就有了良好合作的開始。
當然,光靠優先成為供應商這種小恩小惠,想要打動運河來往商戶,掏出真金白銀購買張秋鎮產業,力度還是遠遠不夠。
所以沈憶宸還準備了一個殺手鐧,那就是鹽引!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為了保障北方軍隊的糧食運輸,把買鹽和運糧兩件事結合起來。
鹽商想要賣鹽,必須得用鹽引去提貨,而鹽引這東西怎麼來呢?答案就是往前線運送糧食,鹽商運了多少糧食,就能憑藉這個去換多少鹽引。
可以說這種方法,就是明代版本的期貨交易制度雛形。
山東自古以來就是產鹽大省,擁有著大大小小十九個鹽場,洪武年間還設立了專門的都轉運鹽使司,來負責食鹽的生產以及鹽引的發放。
甚至到了明英宗時期,隨著鹽業稅收比重日益增加,為了防止地方官府的貪腐,制度化了巡鹽御史一職。
其地位職權凌駕于都轉運鹽使司之上,類似於巡撫跟布政司的管轄關係,專管巡視鹽務。
沈憶宸身為僉都御史,正常情況下就算貴為四品大員,理論上也無權去幹涉巡鹽御史的職責,更沒有辦法去掌控鹽場發放鹽引。
但是在黃河潰堤氾濫之後,山東地界出現了大片的鹽鹼地,短時間內想要種糧食很難,卻可以建設鹽池提取出鹽、硝等物品,化害為利。
這種方法在明朝並不是先例,河南布政司開封府地帶,就是因為常年的黃河氾濫,導致省城西北部出現了大面積鹽鹼地,於是乾脆設立鹽戶去熬鹽,年產可達六萬石。
不僅能滿足開封城的需求,還能外銷河北(北直隸)、山西、江蘇等地,換取銀糧米錢。
山東地界的鹽鹼地,荒化程度沒有河南那麼深,提取不了這麼多的硝鹽,也支援不起沈憶宸開埠的市場。
還好天無絕人之路,今夏決堤氾濫的洪水,還衝毀了沿岸的數個鹽場。
沈憶宸打算利用治水的名義,派遣運軍強行接管這幾個鹽場的控制權。
鹽稅與其讓山東這幫蛀蟲去貪墨,不如由自己來掌控,至少還能用在百姓的身上。
至於巡鹽御史什麼反應,就不在沈憶宸的考慮範圍之內,手上沒有槍桿子能掀起什麼風浪,無非就是上疏朝廷去打嘴炮。
如今蝨子多了不怕癢,只要河工這攤子事開展的夠大,皇帝想要召回自己的顧慮就越多。
區區幾個鹽場,沈憶宸相信還在朱祁鎮都容忍範圍之內。
吩咐完伍東諸項事宜,沈憶宸就走出居所,前往張秋鎮重建工地,找尋縣丞姜沛。
現在沈憶宸身邊可用的人手緊缺,只能把很多重要的事情,分配給曾經的陽穀縣官吏們去辦。
姜沛領到的任務,就是在被洪水摧毀的遺址上,重修房屋街道。
本來沈憶宸重建的優先順序是民居,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