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乎他們是否能吃好喝好,擺出這副架勢的根本目的是哭窮,放下碗筷後他就準備直奔主題。

清咳一聲,沈憶宸淡淡說道:“諸位同僚,說實話本官沿運河南下一路走來,對於山東各地的賑災濟民很不滿意,不知各位有何要說的.”

聽到沈憶宸這句話,山東布政司官員明白正題來了,對於問責他們早就想好了說辭。

只見布政使洪英率先說道:“回稟僉憲,山東這些年幾乎是年年遭逢大災,各州府倉儲入不敷出,難以保證賑災濟民.”

“早在張秋鎮決堤初期,本官就來到了陽穀縣安撫百姓,組織賑災。

奈何其他地界流民四起,本官只能返回布政司衙門統籌大局,還望沈僉憲明察.”

洪英認為在賑災濟民這件事情上,自己稱得上盡職盡責,幾乎第一時間就來到決堤現場。

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足夠的銀錢米糧,想要賑災也有心無力。

另外洪英並沒有提及張秋鎮遇襲,他很清楚襲擊事件的嚴重性,在沒有弄清楚背後勢力之前,不敢貿然告知沈憶宸。

不僅僅是洪英自辯,布政司其他官員也紛紛向沈憶宸訴苦。

核心內容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盡力了,賑災之事並無失職。

對於這套辯解說辭,沈憶宸已經在陽穀縣官吏身上聽過一邊,早就沒什麼新鮮感。

而且他現在也沒那麼多精力,去追究山東布政司官員的失職之罪。

當務之急,是如何彌補跟治水,不再讓局勢繼續糜爛下去。

“諸位同僚的難處就算本官能理解,朝廷能嗎?”

“山東災民百萬,已經蔓延到河南河北二省,一路浮屍遍野慘不忍睹。

如若本官把事情上奏朝廷,不知聖上會如何看待爾等?”

這番警告,讓山東布政司官員滿心惶恐,不知該如何回答。

他們最害怕的就是皇帝問責,天子之怒可是要流血千里的。

不過張驥臉上卻出現一抹嘲弄笑容,沈憶宸這套嚇唬嚇唬地方官沒問題,想要嚇唬他這種京官出身的十三道御史,簡直就是在班門弄斧。

官場講究的就是個法不責眾,朝廷要是能問責的話,早在張秋鎮決堤時就可以追究了,為何一直到現在都風平浪靜?天下烏鴉一般黑,就算把整個山東官場給擼一遍,也變不出來銀錢米糧賑災。

反倒沒了這些地方官,恐怕就不是什麼災民百萬,而是義軍百萬了!朝廷會做這種自毀長城之事?“沈僉憲言重了,山東同僚在賑災一事上大多做到了盡心盡力,相信朝廷自會體諒。

而且此乃多事之秋,沈僉憲身負治水重任,當放眼未來.”

張驥話說的很明白,賑災這檔子事已經是過去式了,再追究毫無意義,朝廷大機率也不會追責。

你沈憶宸來到山東的任務是治水,得想想明年洪澇期張秋鎮黃河決口怎麼辦,別到時候自身難保。

“張撫臺言之有理,吾等確實應該放眼未來.”

沈憶宸贊同了張驥一句,心中卻很是不爽。

有個同為御史出身的巡撫,導致常規的官場威嚇手段很難奏效,他看穿了自己的底牌。

既然如此,沈憶宸也就不再藏著掖著,開門見山道:“俗話說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諸位同僚想要得到朝廷體諒,就得把事情給做好,本官也好向聖上交待.”

“如今本官傳令山東、河北、河南三省,將在陽穀縣廣開粥棚大肆救濟流民。

另外還得趕在明年洪汛期前,補上張秋鎮決堤的缺口,意味著必須召集民力大修水利.”

“朝廷的水利銀還未撥付,本官需要諸位同僚徵調山東各州府存銀,來暫解燃眉